農業牧漁板塊中的龍頭股
獐子島已經成為一個被公司化、商業化改變命運的小島。其樣本意義在于:整座島就是一家企業,整座島的資源就是公司的資本,島上漁民變成企業員工。
文|本刊記者 賀大卓 出處|《英才》雜志8月刊
“我很關心獐子島(002069. S Z )的股價,但用不著我解釋股價的漲跌。我只向投資者解釋企業運行的健康程度,我很負責任地講,公司持續發展沒問題,肯定越來越好。”大連獐子島漁業董事長兼總裁吳厚剛坐在《英才》記者面前,如此說道。
2006年9月28日,距離大連東北56海里黃海上的寧靜小島獐子島一舉成名。IPO募集7億元并不起眼,而60.89元的開盤價讓獐子島一躍成為深市第一高價股,其后獐子島股價持續攀升至100元附近,最高創出了151元,曾在近3個月內接連穩坐當時滬深兩市第一高價股寶座。但隨后又像過山車一樣,跟著大盤應聲而落。
“黃海深處的一面紅旗”、“海上大寨”、“海底銀行”……這些帶有歷史烙印的稱號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獐子島在不同時期的共同特點——海洋資源豐富。現在,獐子島已經成為一個被公司化、商業化改變命運的小島。其樣本意義在于:整座島就是一家企業,整座島的資源就是公司的資本,島上漁民變成企業員工。
獐子島一直按照吳厚剛的設計往前走,價值也從3億增加到59億市值(根據7月20日收盤價),現在,對于吳厚剛給投資者“越來越好”的解釋,我們更想探究他的信心所在。
底子 獨一份資源
北緯39度是稀缺資源,吳厚剛承認,這一優勢將長期為獐子島的效益增長提供動力。
吳厚剛生在獐子島,年少時就經常聽到關于這片海域的美麗傳說。現在傳說變成了獐子島獨一無二的優勢,并在資本市場上攪起波瀾。
“北緯39度的地理優勢和110萬畝海域,這是我們獨有的。其他的比如渠道、品牌,競爭對手都能夠復制,但誰也復制不了我們的地理位置,復制不了我們的海洋水源。”這是吳厚剛的底氣所在。
與此同時,對于這片海域的開發,在吳厚剛的計劃里,早早成為我國海底養殖第一家——就是選擇品種良好的扇貝、海參、鮑魚等海產品的幼苗,將其撒播到適合自然生長的海域,無需人工飼養,經過自然生長之后進行捕撈。
不過這一引自日本的養殖技術在當時遭到很多漁民的反對,甚至有人稱這種做法“生不見貝,死不見殼”。“就把人民幣往海里一扔,幾年后,萬一拉不上來怎么辦呢。”當時,每只貝種的價格是五分錢,吳厚剛說他常被人罵是敗家子:“把五分錢的鋼蹦往海里扔,往海里撒,這不是敗家子嘛。”
現在,這種適合的養殖方式已經在這片海域全面普及,對于獐子島的產品規劃,吳厚剛更是信心滿滿。早在獐子島上市的時候,吳厚剛就說過三個“永不”:永不飽和的市場,經濟越發展,市場就越有需求;永不泛濫的產品,獐子島不去做違背品質的任何事;永不枯竭的海洋,金礦、銀礦越開采越少,唯獨海洋資源永不枯竭。
“我們不僅產業鏈很完整,而且獨享了海域資源。這正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不過,隨著企業規模擴大,海域面積的限制也可能成為獐子島發展的瓶頸。
2008年12月,獐子島發布公告稱:已與大連市長海縣海洋鄉投資發展管理中心就海洋島西部深水區約200342畝的底播增殖海域擬訂的轉讓海域經營合同,公司將取得該200342畝海域的15年使用權。在獐子島的“圍海造企”已見成效,對獐子島周遭海域實現了良好的整合。
吳厚剛計劃把北緯39度的海域整合起來,一種是通過合作的方式,另一種就是直接購買。“現在我們在山東兩個縣市已經有了我們的區,有條件,我們將不斷地擴大規模,那么在積聚資源的同時,要做強我們的品牌。”
把觸角伸到山東之后,吳厚剛也在考慮,是不是該抓抓獐子島的“面子工程”了。
面子“獐子島”
上市吳厚剛斷定,2009年是個機遇年,因為在一個水產品沒有品牌的市場里,獐子島的名字已經叫響了。
5月16日,山東省菏澤市迎賓路車水馬龍、禮炮轟鳴,獐子島海珍品菏澤專賣店——海珍坊在這里隆重開業。這是獐子島在全國開設的第一家海珍主題酒店,據稱消費者可以在這里吃到正宗、新鮮、美味的“獐子島海珍大餐”。
這并不是吳厚剛為獐子島的面子——品牌影響力打造的第一出戲,早在2008年3月19日,獐子島地形圖、海域圖以及海產品就被搬上了成都春季糖酒交易會,吳厚剛在會上直言,“糖酒會的活動是我們今年市場擴張戰略的重要部分。”
從2006年上市開始,“獐子島”這三個字就頻繁出現在世人面前,吳厚剛同樣認識到,上市是提升品牌影響力的一個機會,這是獐子島發展的必由之路。
其實,早在1985年,精明的獐子島人就將獐子島三個字注冊為商標了。那時,改革開放沒多久,中國政府剛剛確定“商品經濟”路線時,中國農村則剛
剛實行了“分產到戶”,獐子島卻繼續走“合作化”道路。
“沒有去考證是誰主張將獐子島三個字注冊為商標,商標證上寫的是1985年,那時人們還不知道商標為何物。”吳厚剛告訴《英才》記者。當時的獐子島商標使用在魚類產品和罐頭產品上。
1998年,獐子島集體企業越戰越猛,海參、海膽、鮑魚、扇貝這些海珍品迅速成為市場的寵兒,于是又對獐子島三個字進行了重新注冊。在過去的20多年里,獐子島一共重新注冊了20來件商標,“北緯39度”、“喜貝”、“國宴鮑”……
對品牌的強烈認知,使吳厚剛堅持獐子島要從“資源+市場”向“市場+資源”轉型。“獐子島的產能必須要通過市場的釋放,固然現在有金融危機的壓力,但我們在此之前的工作,比如維護食品安全、品牌打造、外部市場網絡建設,讓獐子島在蛋糕縮小了的時候,依然能搶一大口。”
吳厚剛斷定,2009年是個機遇年,因為在一個水產品沒有品牌的市場里,獐子島的名字已經叫響了。不過,吳厚剛也強調,這種轉變過程并不是扔掉原產地抓品牌。他甚至想:“這個品牌如果形成了之后,我們將會牢牢把控好渠道,國外有一些好的產品,我們也可以通過渠道把他們結合起來。”
在市場布局與渠道建立方面,獐子島已初步建成“全國型”銷售網絡體系,同時在國際市場的銷售進一步擴大。目前,獐子島漁業魚片、扇貝為主的中檔產品在國際市場的銷售并沒有下降。以此為機會,獐子島漁業還積極爭取到日本、美國、澳洲的定單,甚至整合國內同行的定單。
“波及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機,已經引發了世界水產品市場的行業洗牌。”吳厚剛認為,在這場洗牌中,中國企業機會很多。用合作的理念“搶占”國際中高端市場,將成為中國漁業企業的機遇所在。在北美,獐子島漁業美國公司,已經在商超、酒店、工廠爭取了多項長期定單;在山東榮城,獐子島漁業投資3000萬元正在建設的調理食品生產線,專門針對其在澳洲合作伙伴的市場而設計生產……
“洗牌之后的市場,其實有著眾多的機會,有實力的中國企業可以借此獲得更多份額。”看起來,吳厚剛的理想不會止于一個小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