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力爭九大高新產業優勢地位
俞正聲掛帥新能源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談佳隆/上海報道
上海的制造業曾在全國名聲赫赫,但如今卻變得有些“默默無聞”,那些曾經讓上一代中國人心生向往的“上海牌”們,有些已經轉型,有些已經倒閉。上海制造業的出路何在?
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制造業經歷了“調整中發展”、“發展中調整”、“發展調整中提升”三個階段。然而,近5年間,上海工業增加值增長率只有16.1%、14.9%、11.5%、12.3%、11.5%、8.3%。今年上半年甚至出現下降5.1%的境況。盤落的工業增加值再次拷問著“上海制造”的實力和潛力。
8月初,《中國經濟周刊》從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下稱“上海發改委”)獲悉,俞正聲書記來滬任職之后,曾要求上海市發改委有關負責人研究上海“先進制造業”發展的問題。目前,已經選定的九大高新技術產業已經被上海市委市政府領導“責任包干”。包括俞正聲書記、韓正市長在內的領導都有對口項目要落實。
這也意味著,未來上海市“十二五”規劃中,九大產業將取代現有的六大支柱產業成為上海工業發展新的增長極。
書記市長掛帥九大產業
今年5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書記在一次會議上說:“有同志說,上海現在只搞服務業不搞制造業,肯定要完蛋,這話對。”
僅僅5天之后,上海市政府就下發了《關于加快推進上海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實施意見》(下稱《實施意見》)。
《實施意見》明確了上海高新產業的九大方向: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業、先進重大裝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制造業、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新材料、軟件和信息服務業。
近日,《中國經濟周刊》從上海市發改委負責人獨家獲悉,俞正聲已經擔任上海市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領導小組組長,而上海市委市政府領導已經被要求“對口”落實這九大產業。具體安排如下:
俞正聲書記將親自掛帥落實“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上海市市長韓正落實“民用航空制造業”和“先進重大裝備”;上海市委副書記殷一璀落實“生物醫藥”;上海市常務副市長楊雄落實“電子信息制造業”和“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上海市副市長艾寶俊落實“海洋工程裝備”和“新材料”。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市本屆政府將于2013年初進行換屆,而《實施意見》把九大高新產業的任務目標完成的考核設定在2012年末,因而與2020年上海金融、航運“兩個中心”建設目標相比,更具實實在在的“政績”意義。
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一位官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國務院要求上海建設成為金融、航運中心的目標要到2020年實現,但這一要求并沒有十分可觀的數量指標來衡量。而發展先進制造業,特別是發展類似九大高新科技產業是完全可以用產值來衡量的。”
《實施意見》明確表示,2008年,上海市高新技術的產值約6500億元。按照規劃,2012年九大高新技術行業有望創造11000億元的產值,在當年工業總產值中的比例將增至33%,比2008年末提升10個百分點。
這一要求指標意味著,在4年的時間內,每年產值提升均要實現1000億以上方能實現既定目標。這會不會是一次“躍進式”的嘗試?
搶占新一輪產業制高點
按照《實施意見》,上海市委市政府已經確定,2012年,在新能源汽車、民用航空制造業、先進重大裝備制造業、海洋工程裝備這四大領域要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而新能源、生物醫藥、電子信息制造業、新材料、軟件和信息服務業五大領域要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上海市統計局總經濟師蔡旭初向《中國經濟周刊》表示:“上海打造高新技術產業的目標并不盲目,而是遵循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多年以來包括對于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成套裝備方面的投入,也為日后的產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事實上,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這樣的目標有著產業升級和地域競爭背景。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上海在制造業領域的一些優勢不但沒有保持,反而原有的領先地位正在喪失。這成為包括俞正聲書記在內的領導們力推高新產業的重要原因。
俞正聲書記曾在一次會議上表示,上海原有的一些制造業近幾年發展的并不快,有些兄弟省市在一些方面已經超越了上海,而上海應該有危機意識,抓住機遇,搶占新一輪產業發展制高點。
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池洪向《中國經濟周刊》坦言:“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上海新能源發展方面,特別是太陽能發展是比較早的,但這幾年發展比較慢,已經落后于江蘇、福建等省市。又如生物醫藥方面,前幾年兄弟省市對上海是‘仰視’,而如今上海已經排到了第七位。一些高新產業還存在研發向生產轉化率較低的問題,一系列的問題都亟待解決。”
這種“落后”不乏其例。目前,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包括深圳比亞迪在內的多家汽車廠商已經開始醞釀制造純電動汽車,與之相較,上海的汽車產業的確讓人感到只是個后來者。而上海市委市政府則希望上海汽車在該領域應該有“后來者居上”的膽識。
“我們集團已經制訂了新能源汽車的戰略,2010年上汽的混合動力車將下線,2012年純電動汽車將下線,”上汽集團董事長胡茂元向《中國經濟周刊》介紹說:“要讓純電動車市場化并不是很容易的事,目前最現實的問題就是解決電池的問題。我們有信心在這方面超越國內外競爭對手。”
截至目前,包括新能源汽車在內的九大高新產業領域的布局規劃基本敲定41個市級以上開發區。其中,俞正聲書記對口項目“新能源汽車”和“新能源”(風電、太陽能、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產業已經形成嘉定、浦東、金山、閔行等共同發展的產業布局;以韓正市長為對口的項目的民用航空將以打造國家民用航空產業基地為主,推動張江、浦東機場、閔行紫竹、大場、臨港等五個區域的專業化集聚發展。
在布局既定之后,上海市委市政府將通過何種手段來提升上海高科技產業發展水平備受關注。于是,資金成為了頭等大事。
100億如何撬動1.1萬億?
按照《實施意見》規劃,到2012年,新能源產業的產值達到500億元、新能源汽車達到900億元、民用航空制造業達到200億元、先進重大裝備制造業達到1200億元、生物醫藥達到850億元、電子信息制造業達到1500億元、海洋工程裝備達到1500億元、新材料達到1000億元、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達到3600億元。
合計1.1萬億的產值規模雖然誘人,然而如何通過少量的資金投入實現這一目標是目前亟待解決的難題。
據《中國經濟周刊》從上海市發改委了解,上海市政府將設立100億元的專項資金,專門用于扶持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相關的管理辦法即將付諸實施。
7月16日,上海市發改委和上海市財政局向上海市政府提交了制訂的《上海市自主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重大項目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下稱《管理辦法》),而上海市政府已于7月30日向各區縣委辦局轉批了該《管理辦法》。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辦法》規定該專項資金支持的重大項目包括三類:高新技術產業化重大項目、重大產業科技攻關項目、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創業投資基金項目。而其中創業投資基金項目最受外界關注。
上海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通過政府出資引導創業投資基金是目前較為可行的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手段,是實現政府政策導向與創業投資基金按市場原則運作的有效結合。不過未來將如何操作的具體細節目前還不方便向外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