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葛豐/上海報道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我國地區間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增多,流動人口規模增大,約占全國黨員總數2.8%的流動黨員“去向難掌握、活動難開展、服務難到位”等問題日益突出,這些問題已經成為新時期黨建工作亟待破解的重要課題。
面對這一新情況和新現象,不少地區開始探索建立某種新的機制,希望對此新問題較為有效地予以緩解。
滬閩探索創新模式
同處華東地區,加之經濟互補性較強,近年來,上海、福建兩地人員往來頻繁。以地處閩東的寧德市為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該市在上海經商辦企業和務工人員達到17.8萬人,流動黨員近2000人。
基于多年探索,2008年12月28日,上海市寶山區與福建省寧德市在上海簽署流動黨員雙向管理協議書,寧德市委駐上海工作委員會(福建首個地級市委駐滬工委)、黨員服務中心,寧德市共青團駐上海工作委員會同期成立。
根據協議書內容,雙方將在流動黨員延伸管理、在黨員相對集中區域建立“駐外”黨組織、共同加強流動黨員服務工作、及時向流動黨員提供就業資訊、提供“一站式”創業服務等多個領域開展協作。
這是滬閩兩地共同探索流動黨員組織創新的“升級版本”,在此之前,寧德市周寧縣率先于1994年設立上海流動黨員黨支部。經過14年發展,目前該縣已在上海成立駐滬黨委,下轄黨總支3個,支部10個。
“駐滬黨組織的成立,為服務流動黨員和在外鄉親、維護群體安定團結、回饋家鄉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寧德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鄭民生向記者表示,“而在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針對流動黨員成立異地黨工委更有特殊的價值。特殊時期,流動黨員和務工人員更需要主心骨和定心丸。”
據鄭民生介紹,下一步,寧德駐滬黨組織將在上海開展勞動力“陽光工程”培訓,幫助提高流動黨員就業能力與素質,并為他們提供就業信息,推薦就業崗位。
動態管理難題待解
針對流動黨員呈逐年增多的趨勢,中央提出“建立城鄉一體的黨員動態管理機制”。去年年底,中組部發文強調,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各級黨組織要把對流動黨員的服務擺在重要位置。“要緊密結合當前經濟形勢,圍繞克難奮進、創業發展等主題創新活動載體,組織引導廣大流動黨員在鼓舞士氣、堅定信心上發揮表率作用,在自我發展、帶頭發展上發揮表率作用,在服務民生、維護和諧上發揮表率作用”。
周寧縣駐滬黨委的經驗不乏可借鑒處:2004年,該縣駐滬黨委牽頭組織周寧籍企業家投入資金2億元,成立閩商在滬最大的擔保公司。目前,該類擔保公司已經發展到30多家,為企業提供發展資金100多億元;2007年,周寧縣駐滬黨委牽頭成立黨員幫扶基金,基金紅利全部用于流動黨員的教育、活動和扶助等等。
盡管效益頗豐,但是類似創新模式的推而廣之仍有不少困難。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07年3月19日,全國31個省(區、市)排查出流動黨員219.4萬名,約占黨員總數的2.8%,但是這些流動黨員中被流入地接收的比例卻相當低。
中國浦東干部管理學院王華博士就此情況分析認為,“面對跨地區、跨城鄉、跨行業、跨單位的流動黨員不斷增加這一新情況、新問題,我們距建立健全一整套動態管理機制尚有差距。”
王華向記者表示:“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第一,在管理理念上,還沒有從封閉走向開放,從靜態轉向動態;第二,基層黨組織建設較為薄弱,在兩新組織、社區(村)、項目工地、商務樓宇、集貿市場等流動黨員較為集中的地方建立的基層組織還不夠完善、靈活、多樣、優化;第三,管理體系還不夠協調,管理模式還不夠創新,服務載體和服務渠道還不夠多樣,操作的方法和手段還不夠有效實用。”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