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夏:尋求瓶頸突破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5日 19:44 中國經濟時報
-何玲 “將一幅中國地圖兩對折,寧夏的位置處于正中心”,與先前“寧夏不沿海,不沿邊,被邊緣化”的表述不同,寧夏人對自己區位的描述顯示了在經歷經濟穩定增長之后,回、漢各族群眾對發展的自信。 2008年是寧夏建區50周年,在探索由穩定走向富強的道路上,“一個生機勃勃,奮力趕超的新寧夏已展現在世人面前”,寧夏政府主席王正偉在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這樣表述。隨后寧夏政府組成部門24位廳長于2008年1月24日產生。新一屆政府面臨的是一個良好的局面。 2007年,寧夏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30億元,財政總收入由44.4億元增加到144.4億元。 寧夏100%全區鄉鄉通油路、通寬帶,村村通公路、通廣播電視、通電話,戶戶通電的目標實現。 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達1085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180元。44萬城鄉特困群眾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農村31.2萬人飲水問題得到解決。絕對貧困人口由29.7萬減少到5萬左右。 三組數據想要表達的邏輯鏈條是:雖然現階段的寧夏處在歷史最好的的發展階段,但作為少數民族欠發達地區,寧夏有責任為全國的區域協調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應該發展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也就是寧夏第十次黨代會區黨委書記陳建國提出的“跨越式發展”,被當地黨政領導形象比喻為“跳起來摘桃子”。 從寧夏財政圈定的2008年資金使用目標上也顯示出,寧夏正從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中進行戰略突圍的方向選擇。 新一屆政府面臨寧夏經濟發展的諸多瓶頸,“寧夏仍處在一個爬坡追趕的發展階段,經濟欠發達是我們最大的區情。我們面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都必須通過加快發展來解決”。寧夏經委的官員坦言,在節能減排、招商引資、扶貧開發方面,將考驗新一屆政府的應對能力。 寧夏2005、2006連續兩年萬元GDP綜合能耗位于全國倒數第一,重化工企業比例過大,硅鐵、電石、鐵合金等高耗能企業近年來發展較為密集,能源使用效率低是主要原因。 寧夏對石嘴山地區的鐵合金企業按國家要求執行了差別電價,就曾有企業停產要求政府協調電力部門降電價,要求與內蒙古、甘肅的鐵合金企業享受同等電價,阻力可見一斑。 2008年政府將繼續節能減排行動“十項鐵律”,雖然去年重點監控的七個主要耗能行業有五個行業萬元綜合能耗呈下降趨勢,部分產品單位能耗已接近或達到國內最低水平。但在傳統工業化向新型工業化轉變過程中,如果工業結構中重化工比例的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寧夏摘掉“能耗大省”的帽子還將假以時日。 寧夏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描繪了寧夏的減排路線圖:每年工業技改投資必須以20%以上的速度遞增,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至少每5年完成一輪大的技術改造,力爭技術進步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50%以上,大力推進冶金、建材、醫藥、造紙等傳統產業升級換代,抓好石嘴山和寧東(太陽山)基地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建設。 雖然國家在宏觀調控的過程中,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方針沒有變,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沒有變,但西部吸引投資的主要優勢,如低價能源供應、資源、土地政策等隨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而減弱,對寧夏的投資、引資工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國家“一五”、“二五”時期,寧夏自治區尚未成立,錯過了國家布局重大項目的歷史機遇。2004年以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連續三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近8個百分點。 寧夏作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縱向比進步不小,橫向比差距仍在拉大,經濟發展不僅不過熱而且有些偏冷。寧夏地處西北內陸,通往區外的寶中、包蘭鐵路均為單線,外運能力受到極大限制,每年鐵路貨運缺口近1000萬噸,直接影響到寧夏今后的發展。 近期參加寧夏區情考察的國家發改委官員認為,要在2020年人均GDP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今后14年寧夏年均經濟增長速度需高于全國3個百分點以上。 中部干旱帶面積超過寧夏總面積的二分之一,人口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一,是寧夏困難最大、問題最多、發展任務最艱巨的地區。在兩會開通的百姓向書記省長的建言中,“山區的扶貧工作要做到實處,別注重形式,注意后續工作”成為寧夏網民最殷切的關注。 如何實現“塞上江南”北部灌區與歷史上“苦瘠甲天下”中部干旱帶的均衡發展,報告提出了“水源、生態、開發、特色、轉移”統籌建設的發展方針。其中最困難的55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對沒有水源、交通困難、不具備生存條件的群眾實施生態移民搬遷27.2萬人,是主抓的兩件大事。中部干旱帶發展對寧夏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意義,對促進民族平等與和諧的政治任務也十分關鍵。報告中提出“扶貧開發的任務依然艱巨”,中部干旱帶還有待摸索出一條成熟的經濟發展路徑,初步脫貧人群仍需繼續穩定。 令人欣喜的是報告中“寧夏沿黃河城市群”的規劃。寧夏沿黃河397公里而建的10個城市,以占寧夏57%的人口、43%的土地聚集了80%以上的產業,創造了90%以上的寧夏地區生產總值和財政收入。“黃河金岸”重新整理、提煉出寧夏象征性的經濟、文化符號系統,強化了寧夏的開放性、輻射性和影響力。 以黃河流域和包蘭鐵路線布局為依托,通過一體化的推進,通過沿黃護岸景觀大堤、濱河快速大道、旅游觀光走廊的建設,通過客運快速通道、通訊同網、金融通兌的形成,加快同城化進程,打造“黃河金岸”,使其成為“呼-包-銀-蘭”經濟帶的重要一極,成為西北地區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成為寧夏承接地區產業轉移、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強勢經濟群。 寧夏沿黃河城市群承載著寧夏工業化、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示范重任的同時,所擁有的像珍珠般閃耀的人文資源、歷史遺跡、文化精華的豐富和多樣將隨著城市群的推進呈現出更大魅力。 寧夏氣候、生態、經濟發展水平等在西北地區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是西北的縮影,教育、衛生、糧食、計劃生育等方面的改革走在了全國前列。有專家建議,在寧夏開展以新農村建設、節能減排、社會保障、財稅金融、行政管理體制等重大問題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改革省級試驗區,成本低,代價小,對解決落后地區永續發展問題具有示范和借鑒作用。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