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株潭三大猜想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5日 19:43 中國經濟時報
-王彧 湖南人用“使命如山”來形容長株潭被批準成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確,對于期盼長株潭一體化20多年的三湘人民來說,當“兩型社會”試驗區的消息真的來臨的時候,他們感受更多的是壓力。 自從1980年代長株潭一體化思路被提出,湖南人探索的腳步走走停停。進入新世紀,長株潭一體化越來越被湖南省決策層重視,同城的腳步也越來越快,但是仍有許多難題待解。用湖南省發改委主任陳叔紅的話說,“容易改的都已完成,剩下的都是硬骨頭,在此基礎上要有新突破,實屬不易。” 在“中部崛起”的熱潮下,作為中部省份的湖南,近兩年發展迅速,長株潭三市更是引領了湖南新型工業化的發展。但是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長株潭城市群產業鋼鐵、有色、化工等資源消耗大、排污量大的企業比重偏高,特別是株洲市的污染較重,并匯集湘江,威脅了長株潭三市的生存環境。另外,三市的科技優勢和產業優勢沒有得到有效整合,產業同質化較重,資源、土地、環境承載力都面臨著考驗。如何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在長株潭具有試驗價值和樣板意義。 對于長株潭來說,“最硬的骨頭”就是如何破解體制機制上的障礙,在投資政策、財稅政策、土地政策、資源政策、生態補償政策等方面有新突破,在政策一體化、立法一體化上有所創新。 那么,我們不妨來做幾個猜想,猜想長株潭2008年的新氣象。 猜想一:面對選擇能否學會放棄? 近幾年,我國生產力布局正在由沿海向內地推進,中部的要素成本優勢使其已成為重點投資地區。長株潭城市群靠近珠三角地區,吸引大量投資涌入,在產業選擇上,是否能夠有所為,有所不為?能否學會放棄? 早在2005年3月,湖南省就出臺了《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其中產業發展和布局規劃中強調了長株潭三市要產業互補、資源共享,產業一體化,解決無序擴張、土地浪費等問題。要把主導產業發展的選擇、空間布局的調整和長株潭城市群的長遠發展趨勢有機結合起來。 三個城市的領導者也都認識到產業整合的重要,“產業發展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但從實際的發展效果看并不明顯,產業結構雷同、同質化競爭的問題仍相當突出。 長株潭地區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重,產業結構優化是建設“兩型社會”的難點,也是最大壓力所在。要加快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構筑產業發展新格局非常關鍵。 猜想二:探索環保新模式能否提速? 昔日“秀木茂盛江澄如練”的湘江,近些年水質卻令人堪憂,甚至已經危及湘江兩岸百姓的生存環境。據悉,僅株洲市的重金屬污染區面積就達274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60平方公里。可以說長株潭是湖南污染物排放最為密集的地區。 同時,三市城區兩兩相距不足40公里,長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長沙位于最北面的頂點,湘潭、株洲在南面分列左右,湘江由南而北穿越三市市區,環境相關性極強。長沙是主要的服務業和裝備制造業的聚集中心,而重化工業則主要分布在上游的湘潭、株洲兩市。上游的污染對下游影響很大。所以探索有效的環保機制對于三市來說極為迫切。 湖南省提出,一方面從規劃的層面建立規劃環評機制,制定領導干部環境政績考核制度和環保工作問責制度;另一方面,建立環保優先的生態補償和約束機制。這些辦法極具探索意義,湖南的“環保模式”若能加速推進,形成良性循環,對全國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意義不可估量。 猜想三:規劃、財政等公共政策能否切題? 推進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關鍵是應搞好規劃引導,統籌發展。將長株潭三市作為一個城市來對待,推進三市產業、城市功能、空間形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一體化建設。并以長株潭為核心,推進岳、常、益、婁、衡五個外圍城市,即“3+5”城市群的聯動與融合。 《湖南省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條例》去年已出臺,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也將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調整。目前,湖南省正在謀劃“1+12”實施方案,即1個總體方案,加上12個專項方案,涉及新型工業化、節約用地、治污減排、城鄉統籌等多個方面。 規劃作為公共政策,在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中,可以說是最大的資源。規劃在整個“兩型社會”社會建設中起著統領的作用,規劃制定和執行得如何,直接關系到“兩型社會”建設的成效。 財政政策作為公共政策的一部分,能否在體制機制上有創新突破,也將關系到“兩型社會”建設能否順利推進。 行政區劃壁壘一直是長株潭一體化的最大障礙,其中原有的財政體制是阻礙長株潭三市一體化發展的原因之一 ,如何打破原有利益格局,消除體制障礙,實現規劃、財政等公共政策的統籌協調,真正切題,是2008年長株潭區域的一大看點。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