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爾濱市委書記杜宇新:東北振興指日可待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8日 04:01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孫雷 “在改革改制的過程中,我們的國有企業是別人的盤中餐,是獵物,現在,我們的企業也要變成獵手,我們要重新瞄準資源,參與全球化配置。”杜宇新信心十足地向本報記者描述著哈爾濱的“闖關路徑”。 作為黑龍江省會城市的市委書記,54歲的杜宇新這幾年一直在帶領著哈爾濱沖過經濟轉型與發展的道道難關。 哈爾濱歷史上被稱為“共和國的長子”,老工業基地,在國家東北振興戰略中居于重要地位。而沉重的歷史包袱,一度成為哈爾濱振興之路上的障礙。 但哈爾濱抓住了發展中的主要矛盾——國企改革,較為順利地闖過了這個至關重要的關口。2月上旬,杜在哈爾濱的大型老牌國企——東輕公司調研時還特別強調,要避開與同行企業拼大路貨、拼低附加值產品的做法,“對于坐落在運輸方面處于區位劣勢的哈爾濱來說,是必須選擇的路子”。 “整個社會可用的資源總是有限的,你往哪兒去分配這些資源,這里面是有大學問的。”履歷豐富的杜宇新,微笑著說。 而今的哈爾濱,在杜的率領下,正在冰雪晶瑩的舞臺上,演繹著更加別樣的激情故事。 從獵物到獵手: 95%國企完成了改革 《21世紀》:大家對整個東北的國企改革都比較關注。哈爾濱進展如何了? 杜宇新:最近幾年,我們按照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部署,集中精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2003年末的時候,我市還有1700多家市屬國有企業,當時提出三年改革攻堅,現在95%以上的企業已經完成了改革。 改革成功以后,生產要素得到重新配置,卸掉了一大批歷史包袱,職工總體上得到了妥善安置。經過三年的改革,企業活力大增。2003年全市整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盈虧相抵后是35億,2007年達到73.3億,增加了一倍。整體經濟也都在協調中平穩推進。 原來,在改革改制的過程中,我們的國有企業是別人的盤中餐,是獵物;現在,我們的企業也要變成獵手,我們要重新瞄準資源,參與全球化配置。比如最近哈爾濱葵花藥業在重慶購并了一家企業,經營得非常好;哈爾濱商業銀行相繼在雙鴨山和大連開了分行,經營得也非常好。 不僅如此,哈爾濱改制后的一些企業,活力凸現,開始將目光投注到國際產權市場和資本市場。比如,哈爾濱量具刃具集團成功收購德國凱獅公司。像這樣就逐漸的走出去了,參與全球資源的配置。 《21世紀》:接下來,哈爾濱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是什么? 杜宇新:下一步,我們將充分發揮存量資源優勢,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大結構調整力度,致力于培育一批優勢產業和優勢產品。 我們將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勢產業、骨干企業、知名品牌和拳頭產品,推動醫藥、食品、裝備、化工、煤化工等等產業進一步調整,把原有的資源加以整合,形成一種新的合力。 《21世紀》:近幾年,黑龍江省正在著力推動“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發揮區域、產業集群效應。您怎么看哈爾濱在其中的定位、作用? 杜宇新:作為省會城市,我們在這個戰略中的定位是清晰的,就是要搶占高端產業,將其作為實施新型工業化的載體。 作為老工業基地,哈爾濱有著百年的現代文明積淀,已經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工業體系門類比較齊全的好處就在于,它可以使得經濟發展不會因某個支柱產業的周期性波動而受到很大的沖擊。我們現在仍然在集中精力去選擇有地方特色優勢的主導產業,通過體制創新和技術創新,逐步將其培育壯大。 再比如,我們土地資源比較富集,而且開發歷史較晚,肥力較高,污染較少,這是難得的一種資源,也可以說是我們未來發展的一個很大的優勢,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的方面,我們非常珍惜。 變劣勢為優勢: 整合資源,合力出擊 《21世紀》:開發得比較晚反而成了優勢? 杜宇新:你想想看,不管你從事什么工作,既是生產者,同時又都是一個消費者。現在老百姓的安全意識是越來越強了,大家的收入到了一定水平的時候,一定是要清潔、沒有污染的健康食品。這樣的產品最終要追溯到原產地,要看你的環境怎樣,有什么樣的環境才能長出什么樣的產品。所以這是我們黑龍江的優勢。 其實在發現優勢方面,外商很多時候會比我們更敏感,看得更準。外來企業進入哈市,主要集中在三個領域,一是裝備制造,二是食品工業,三是零售商業。比如沃爾瑪、家樂福為什么紛紛進駐哈爾濱?那是因為他們發現了這里很大的市場容量。為什么農產品加工方面,國內外的相關頂級企業差不多都進入到這里?就是因為我們在農產品方面有明顯的比較優勢。 《21世紀》:哈爾濱自身的劣勢又在哪里? 杜宇新:氣候寒冷,地處邊遠,通常被看作是我們的劣勢。但任何事物都是相對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換個角度,它又反而可以成為我們的特有優勢,或者搞得好,我們完全可以把劣勢轉變為優勢。 這幾年你們應該也能感覺到,這里的冬季變得非常火爆、熱烈,冬季旅游發展得非常迅猛。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哈爾濱已經成為國內旅游的熱門城市。 其實,把冰雪也變錢生金,這就是一個思路的創新。說到這,我們特別懷念老書記任仲夷和老市長呂其恩。當年,是他們富有睿智的創意,化寒冷、邊遠為資源。今天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和哈爾濱冰雪節聞名遐邇,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產業的支撐。 另外一個劣勢是地處東北內陸,遠離東南沿海經濟發展中心。但從俄羅斯看,哈爾濱卻是距俄羅斯大市場,離遠東資源富集區更近的特大型城市,這又是一個優勢。所以,怎么搭建好這種國際交往、國際貿易的平臺,也可能是變劣勢為優勢的另一個途徑。 總之,在環境和條件一定的情況下,重要的還是要搞好策劃。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樣的,整個社會可用的資源總是有限的,你往哪兒去分配這些資源,這里面是有大學問的。 思想大解放:走出資源依賴路徑 《21世紀》:我們知道,東北曾長期處于計劃經濟體制之下,思想觀念的轉變顯然是這一地區進一步發展必須要著力解決的問題。您怎么看? 杜宇新:對,這是一個很重大的問題。思想觀念必須進一步解放,否則,深化改革就缺乏動力,體制轉變就會停滯。 我市在計劃經濟時期建立的經濟、工業體系,對資源的依賴比較強,對政府的依賴比較強。這種資源依賴型的經濟,總的看,缺乏創新能力,市場競爭能力也很弱。現在看得越來越清楚,資源富裕的地方,好多是發展滯后的地方。這可以說,是一條帶有普遍性的規律。究其原因,資源豐富的地方,人類的生存壓力較小,來自艱苦的自然環境的挑戰也比較弱,社會、組織及個人缺乏應戰的主動性和意志力,久而久之,形成傳統,而市場競爭所最需要的因素,如創新、變革和技術,在這種資源依賴型社會是難以生長出來的。 但長期看,東北的前景肯定還是光明的。 《21世紀》:為什么這么說?哈爾濱的底氣在哪里? 杜宇新:從世界的范圍來看,兩大優勢是非常明顯的,第一是占有物質資源,第二就是占有科技資源。 東北在這兩方面都有優勢。東北的人力資源素質還是比較高的,人員整體的受教育水平和科研人員所占的比例都比較高,這是潛在的優勢。 經濟的發展,包括國力的競爭,我感覺不是一個百米賽跑,而是馬拉松式的賽跑。關鍵是我們要轉變經濟體制,引入市場競爭,積極參與國際、國內市場資源配置。 我們要激發內在的活力,體制機制要不斷地調整優化。一旦形成好的路子,有了好的體制,十年二十年往后看,持續的增長,東北可能會領先。跑步要看長勁。我這些年的基本看法,經濟發展沒有奇跡,都是靠日積月累一步一個腳印一點一滴干起來的,快速發展的背后,都凝聚著日積月累的智慧和心血。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