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死抉擇:東三省資源型城市悲情闖關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0日 00:08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孫雷 生存還是死亡? 因資源而生的白山、伊春、遼源,中國東北的這三座迥乎不同的城市,都已無法再回避這樣一個共同的發展抉擇。 而這三座城市身后,是全中國上百個即將、正在、已經面臨轉型的資源型城市。其中,東北占了四分之一強。 因此可以說,三座城市幾乎就是中國資源型城市的縮影。它們的轉型路徑,正在為中國即將展開的浩浩蕩蕩的資源型城市的全面轉型,提供著多元化的現實樣本。 白山轉型:“雙輪驅動”戰略 2006年,吉林省白山市成為中國綜合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第一家。當年6月6日,在國務院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第三次領導小組會議上,該市被增列為煤炭、森工、礦產綜合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單位。 “之所以選擇白山做綜合試點城市,是因為這里更具有代表性,亟需資源轉型,這么好的生態環境亟需保護。”白山市市長劉喜杰對記者說。 煤炭、林木和礦產資源曾經是白山市的立市之本。這里的煤炭開采和森林采伐都有上百年的歷史,累計生產原煤2.34億噸、木材8450萬立方米、鐵礦石7000多萬噸,資源型產業體系增加值曾一度占到全市工業增加值的80%以上。 然而,銳減的資源儲量,讓白山市已經感到日漸逼近的危機。 數據顯示,位于白山市的通化礦務局,原煤產量已由最高年份的585萬噸,下降到目前的200萬噸,近年來,這里已有6個礦陸續破產或關閉。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之下,木材采伐量銳減,部分森工局已無林可采。通鋼板石鐵礦也已進入資源中度危機階段。 可見,白山試點的意義在于,如何在資源危機真正到來之前實現真正的大轉身。 對此,白山市選擇了“雙輪驅動”戰略。 2007年12月13日,白山市再次被國家列為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成為吉林省第一家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市。 劉喜杰認為,兩個試點的方向目標是一致的,白山市目前的核心問題就是深度開發,以實現資源的深度轉換,產業的升級換代,進而提升產業的素質。“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開發資源,真正把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 白山市森林覆蓋率83%,活立木蓄積量達1.8億立方米,占吉林省21%。劉分析,白山是東北亞生態的屏障,保護好這里的環境,意義不僅僅是白山、吉林省,它將關涉到整個東北亞甚至是歐亞大陸的生態環境。 在劉看來,資源型城市轉型絕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主要是歷史遺留問題比較棘手。比如,改制破產企業職工安置,離退休職工的社會保障,困難群體的就業和再就業、救助等等。 “轉型首先要解決百姓的生存問題。必須要通過三個體系的建設、有效跟進為下一步轉型做保障,否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搞循環經濟都是死胡同。”劉喜杰說。 伊春轉型:“小崗村”式的國有林權改革 黑龍江省伊春市同樣在猛攻轉型大關。 2005年5月,伊春被確定為全國第一個林業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2006年2月,國家林業局對外宣布,伊春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試點。 國務院東北振興辦工業組將伊春定位為“典型的林業資源型城市”。這里的森林覆被率為83.4%,素有“祖國林都”、“紅松故鄉”之稱。 建國初,伊春曾擁有120萬公頃紅松林。然而,過度的林木采伐使本世紀初,這里成片的紅松林已不足5萬公頃。 2003年,伊春轉型便悄然展開。 當年,伊春新一屆領導班子明確提出三個絕不:再困難絕不向林子尋求;絕不以資源換取暫時的利益,絕不以生態為代價,換取經濟生產的發展。2004年上半年,伊春痛下決心,市長“一號令”,在伊春境內全面停止采伐紅松林。 四年時間,伊春市撤了4個林業局長,28個廠長,6個專員,判有期徒刑一年以上的1000人。偷砍濫伐被全面禁止。 嚴管資源,停伐紅松的同時,伊春市拉開了中國國有林權改革的序幕,在8萬公頃土地上啟動先期試點。伊春市市長許兆君對記者說,伊春只有抓住了國有林權改革和經濟轉型,才是抓住了伊春轉型、破解上述四大矛盾的治本之道。 林泉改革試點的核心內容是,采取“國有林地承包經營”模式,在不改變林地國有性質和用途的前提下,對淺山區林農交錯、相對分散、零星分布的易于分戶承包經營的部分國有商品林,由林業職工家庭承包經營,把林地的經營權、林木的所有權和處置權交給職工,一定50年不變。 如今,這一被稱為“中國林權改革的小崗村”的試點,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造林成活率從過去的50%提高到100%;林業職工有了自己的資產,并正在變成資本,同時還在發展林下經濟。據許兆君介紹,改革后,職工一年增收3500元。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