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濰坊農信社構建支農營銷網絡紀實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7日 00:59 金融時報
小貸款解決大問題 金融支農創造“雙豐收” 山東濰坊農信社構建支農營銷網絡紀實 記者 楊建瑩 牛娟娟 編者按 農村金融問題一直被視做中國金融改革中最難啃的骨頭。如何破解農民貸款難問題,讓億萬農民獲得充分的金融服務與金融支持受到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近年來,山東省濰坊市農村信用聯社以支農營銷網絡建設為重點進行了信貸產品創新和實踐,大大提高了農村金融支持的覆蓋面,使濰坊650萬“草根層”得到了金融血液的滋養,打破了農民發家致富“貸款難”、“擔保難”的堅冰。 采訪車緩緩行駛在田間小道上,時近深冬,一望無際的田野里依然綠意盎然。記者一行來到了山東濰坊昌樂縣鄌郚鎮王家河洼村。在養豬大戶王安升的飼養場里,王安升拿出了自己珍藏的“綠卡”——中國農村信用社貸款證,證上寫著AAA,貸款額度“5萬人民幣”。2007年,他依靠農戶信用評定貸款養了近百頭豬,年純收入近十萬元,供養兩個上大學的孩子外還有盈余。王安升感慨地說:“有了這個證,貸款隨需隨辦,方便著呢,不用請客送禮,農信社服務到家了。”在山東濰坊,像王安升這樣依靠支農營銷網絡系列信貸產品而走上了富裕生活的農民還有很多。 2001年以來,濰坊市農村信用聯社累計對130萬個農戶發放貸款630多億元,評定信用村2790個,評定信用戶66萬個。全市95%以上的農業貸款由信用社發放,40%以上的農戶得到了信用社的資金支持。全市農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不足1500元,增加到目前的3900元。濰坊市聯社也因其在助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突出表現而獲得“全國支農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服務業先進單位”、“山東省金融創新獎”等殊榮。 新型支農品種開啟創新之路 針對信用社長期偏離“三農”市場定位、無特色支農信貸產品、經營效益低下等問題,濰坊市農村信用聯社以市場為導向,把服務“三農”擺在突出位置,大力自主創新,形成了以“農戶信用評定貸款”和“鄉村大聯保體‘2+1’貸款”為主打品牌的支農營銷網絡系列信貸產品,成功破解了農民“貸款難”和信用社“難貸款”以及農村金融覆蓋不充分等一系列農村金融改革最具挑戰性的課題。 陪同記者采訪的昌樂縣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理事長褚玉國介紹說:農戶信用評定貸款操作流程包括“聘任支農協理員→組建信用初評小組→開展信用評定→核定授信額度→組建聯保小組→簽訂聯保合同→發放貸款證→建立信貸檔案→實行貸款上柜臺”等九個環節。信用社在每個村聘任1-2名群眾威信高、辦事熱心的村民擔任支農協理員,協助信用社開展貸款營銷、考察、管理以及提供存款信息等工作。每個村成立由村兩委成員、支農協理員、村民代表、信用社客戶經理等7至11人組成的信用初評小組,采取民主評議和無記名投票的方式,對轄內農戶進行信用評定、初步確定授信額度。信用社網點柜臺設立信貸專柜,信用戶需要貸款時,持身份證、貸款證直接上柜臺辦理,在核定的額度和期限內隨用隨貸。 鄌郚鎮王家河洼村老支書王思民向記者介紹,王家河洼村一百多戶農戶中有八十多戶被評上了信用戶,貸款形成了“隨到隨取、有錢就還、需要了就再去貸”的良性循環,只要手持貸款證,就能解決生產資金不足的問題。王思民說:“在農信社的支持下,如今的王家河洼村年收入在十萬到幾十萬的就有十戶左右,‘小貸款’解決了大問題。” 記者采訪了解到,為滿足不同客戶群體、多層次的金融需求,濰坊市聯社還陸續推出了包括“農戶信用評定貸款”和鄉村“2+1”貸款在內的五大信貸產品系列,有效地提升了濰坊農信社的市場競爭力,較好地適應了廣大優質客戶的需求。 “四大轉變”凸顯支農成果 濰坊市農村信用聯社理事長王新聲介紹說,支農營銷網絡系列信貸產品實現了可貴的“四轉變”: 轉變一:“農戶信用評定貸款”貸款流程設計簡便,實現了由“復雜其內”到“簡便其外”的流程再造轉變。繁瑣的手續辦理等大量復雜的勞動由信用社工作人員來完成,農戶只要持貸款證、身份證直接到信用社填寫貸款申請書,辦理相關手續,即可獲得貸款。 轉變二:貸款發放效率快速,農戶貸款發放實現了由“零售”向“批發”的高效率轉變。過去,1名客戶經理一年辦不了500筆貸款。現在,信用社調動了村兩委、支農協理員等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借助社會力量完成了大量貸款考察、信用評定、貸后管理等工作,1名客戶經理管理3000多筆貸款仍很輕松。原來五個工作日才能辦完的一筆貸款,現在十幾分鐘就能辦完。 轉變三:貸款模式發生變革,實現了由傳統“坐門等客”到“主動上門”營銷的資金營運模式轉變。過去信用社是官商作風,農戶不請客送禮,很難貸到款,現在信用社主動上門,推介新產品,進行貸款需求調查和貸前考察等,把貸款證直接送到農戶手中。農戶可以根據季節和生產需要自主安排貸款,隨用隨貸,符合農業生產規律。 轉變四:貸款支持鏈條延長,實現了由單純支持農戶從事種養業到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轉變。信貸支農產品的創新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村社會事業、循環農業、特色農業及一批帶動力、輻射力強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專業市場和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的扶持力度,實現了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機的連接在一起。 支農創新彰顯社會經濟“雙效益” 記者通過采訪,欣喜地看到支農營銷網絡系列信貸產品在支持“三農”發展的同時,也使濰坊農信社發生了可喜變化。2007年12月末,濰坊農信社各項存款余額達452億元,比1999年增加301億元;各項貸款余額達361億元,比1999年增加252億。其中:農業貸款余額178億元,是1999年的5.7倍;全市新增農業貸款90%以上是由農信社發放的;所有者權益25億元,比1999年底增加27.6億元;資本充足率7%,比1999年底增長9.19個百分點;呆賬準備和一般準備12.6億元,比1999年底增加13.3億元;2007年實現經營利潤14.6億元;“金惠農”和“金助力”系列發放的涉農貸款本息收回率平均達98%以上,信貸資產質量顯著提高,實現利稅一年一個新臺階,主要業務經營指標均居全省農信系統和全市銀行業首位。 濰坊農信社以建設支農營銷網絡運作模式為核心的系列支農信貸產品的創新,對建設“文明、富裕、民主、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如今的濰坊農村經濟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有力的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的文明程度發生了深刻變化,開展信用評定激發了農民潛在的傳統美德和文明底蘊,增強了他們的榮譽感和誠信意識。開展信用評定后,出現了家家爭當信用戶的局面,“講文明、守信用”蔚然成風,許多村原先生產隊時形成的陳欠貸款得以盤活,每到農產品收獲季節,在濰坊農信社的很多網點還可以經常看到農戶排隊還貸的喜人場面。 從2001年探討支農營銷網絡建設、自主創新農戶小額貸款流程至今,濰坊農信社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我們相信,隨著濰坊經驗的全國推廣,將有更多的“濰坊農信”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歷史進程中涌現,成為全國農村金融改革的探路先鋒和排頭兵。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