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陽品牌房產中介逆市擴張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8日 09:00 遼一網-華商晨報
北京等地開始退市 沈陽本地逆市擴張 新聞背景 相關媒體報道,來自香港一家叫路勁基建的上市公司,以12.8億元的資金成本,收購了順馳中國55%的股權,順馳發起人孫宏斌,不再是順馳大股東。 晨報訊(記者 劉艷玲 王莉) 順馳品牌要徹底淡出市場了? 昨日,順馳不動產總部予以否認。 目前,北京、廣州等地的二手房中介開始退市,而在沈陽,房產中介卻一個接一個地開了起來。 品牌中介逆市擴張 “最近大街上的房產中介太多了,什么牌子的都有,還都不是那種小門臉,都是裝修挺好的門市。開了這么多店,還能賺錢不?”想通過中介買房的劉林(化名)說。 據了解,在外來品牌中,最早進入沈陽的是順馳和中原,而新進入沈陽的二十一世紀不動產、富爸爸等都處于發展初期。 “沈陽的二手房市場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去年剛剛進入沈陽的二十一世紀不動產相關負責人說,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二手房業務已經發展到了一個階段,所以類似沈陽這種二線城市就成為各個企業未來爭奪的市場。 記者調查后發現,今年下半年以來,受加息、稅收等因素影響,沈城二手房交易市場的總量并沒有太大增加,一些門店甚至認為交易量有所減少。相關媒體報道,北京、廣州一些地區的二手房中介甚至開始退市。 “我們進入沈陽四年左右,看中的是二手房置換這塊市場的潛力,而不是短期的行業波動,其他品牌也應該看中了這一點。”中原地產沈河區某門店相關負責人認為。 品牌競爭時代即將到來 逆市擴張帶來的結果是,從去年到今年,沈陽房產中介品牌增加了近5個,外來連鎖品牌、沈陽本土品牌以及眾多不規范的小中介,至此形成了“三足鼎立”局面。 目前,沈陽各個連鎖品牌的中介門店就已經至少有上百家,松散的無組織的小中介成為二手房市場的主力,占據了80%的市場份額,外來連鎖品牌占據了其余20%中的大部分,本土品牌所占的份額并不大。 “最近幾年,業內一直都有傳言,一些大品牌要進入沈陽市場,但目前來看,大品牌還是比較慎重。”順馳不動產相關負責人認為,這些大品牌并非要放棄沈陽市場,只是在尋找合適的機會,二手房市場即將進入品牌競爭時代。 小中介一年黃了兩成多 品牌中介的進入直接導致小中介的生存艱難,日前,皇姑區一家小中介的老板告訴記者,像他這種小中介,目前只能靠租房子來維持業務量,而房屋買賣的業務有時好幾個月也做不了一單,“人家大中介有網絡優勢,像我們這種小中介只能占個臉熟的優勢。”中介老板說。 據幾家品牌中介的不完全統計,今年一年,沈陽的中介市場洗牌局面已經初步展開,已有2~3成的小中介無法生存下去,改行或者干脆關門大吉。 “未來沈陽的二手房市場應該是大品牌占據市場的80%,而小品牌占20%。”順馳不動產相關負責人說,像沈陽這樣的城市至少會出現1~2家門店在200家左右的品牌中介。 二十一世紀不動產的相關負責人則預計,沈陽將來至少能容納上千家房地產中介門面,在一些重點區域可能形成中介一條街或者每條街上都有中介存在。 順馳不動產天津總部品牌部負責人也認為,不可否認,今年二手房買賣有一些波動,交易量增長放慢。但是,包括沈陽在內的全國市場未來幾年還是機會很多的,對于二手房中介來說,應該看的是長遠效益。”她稱。 加盟模式現土渣餅效應 目前在沈陽的品牌連鎖中介大約有10幾家,包括芒果、東盛等本地幾家企業,也包括中原、二十一世紀等一些外來的全國連鎖品牌,而連鎖品牌間的經營模式之爭從未停過,爭論集中在直營和加盟模式上。 一家采取直營形式的連鎖品牌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二手房中介機構歷史沿革下來存在了不少弊病,包括一些暗箱操作等,如果采取加盟的形式并不能完全戒除這些弊病。 不過,某大型加盟連鎖品牌的相關負責人認為,直營的形式成本大,不利于企業擴張,而加盟只要管理能跟得上,對加盟嚴格限制條件,就不會出現不安定因素。 記者了解到,目前沈陽市面的連鎖加盟二手房中介加盟條件差異很大,有的中介要求必須具有相應面積的門市還要有10幾萬的保證金,但有的中介只是簡單出賣自己的品牌,只需幾千元,一些小中介甚至黑中介拿錢之后就搖身變成了品牌中介,“由于后續服務跟不上,這樣的中介最終會呈現出土渣餅效應,可能短期之內迅速膨脹,但只是曇花一現。”某品牌連鎖加盟機構的負責人說。 中介資金監管成難題題 “除了競爭之外,困擾我們最多的就是資金的監管問題了。”某品牌連鎖中介負責人說,目前大部分連鎖中介都推出了企業資金監管業務,就是由中介機構監管買房款,如何確保這筆錢的安全成為中介機構一致頭疼的事兒。 “我們現在也建立了一套資金體系。”這位負責人說,如果一個買房人看好一套房子,買賣雙方互相不信任,那么可以采取將買房款存入中介機構賬戶的辦法,等待過戶手續都辦好之后,買房款會打給賣房人,從而確保了雙方的資金安全。 不過,記者了解到,目前各個中介對資金的監管都是不收費的,但這筆資金的利息也都被各個中介機構截留,“也算是資金保管的費用吧。” 雖然企業樂于向買賣雙方推出這項業務,但各個中介機構也存在著擔心,擔心這種模式被某一位不負責任的員工利用或者被社會質疑,“我們希望有一個第三方監管機構,最好是銀行來承擔資金監管,對于中介和客戶都有利。”這位負責人說。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