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三角后花園的生態產業之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4日 08:40 中國經濟周刊
廣東河源市委書記陳建華:“珠三角后花園”的生態產業之路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崔曉林 鄒錫蘭 ★吳尚清/廣東河源報道 在外地人眼里,廣東省經濟發達,產業龐大,品牌云集,是一個充滿商機和活力的發達省份。但在廣東本省人眼里,廣東最重要的已經不再是產業集群的龐大和GDP的增幅,而是生態產業與生活質量。越來越多的廣東人開始關注自己周邊的環境狀況,優良的人居環境、優雅的生活方式受到越來越多廣東人的追捧。擁有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文化特色,已成為一個城市、一個地區最大的財富。 河源市,這座坐落在粵北地區,被譽為擁有一流水質、一流森林、一流空氣、“珠三角后花園”的新興城市,在廣東省、珠三角地區乃至全國,正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青睞。 11月28日,在河源市著名景點萬綠湖畔,《中國經濟周刊》(國內郵發代號2-977)記者就生態產業、城市發展及規劃等話題,與河源市委書記陳建華進行了對話。 生態產業的先天優勢 《中國經濟周刊》(國內郵發代號2-977):目前全國很多城市和地區都提出了發展生態產業的口號和目標,河源要發展生態產業,并將其與城市發展聯接在一起,有何優勢? 陳建華:在廣東省,談到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河源是繞不過去的話題,河源的文化特色和環境優勢不是唯一的,但卻是最有特色的。 河源市位于廣東省東北部,地處東江中上游,東靠梅州,南接惠州,西連韶關,北鄰江西贛州,是贛粵兩省交通大通道中重要的一個“點”。河源古屬龍川縣(公元前214建縣,首任縣令為趙佗),1988年1月國務院批準設立河源地級市,轄1區5縣97個鎮。全市區域總面積1.58萬平方公里。戶籍近人口350萬人。先后被評為“全國衛生先進城市”、“全國環境綜合治理先進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廣東省雙擁模范城市”。 河源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全市常年氣候溫和宜人,生態環境保護良好,被列為廣東省“環境保護教育基地”。市區有桂山風景區,是北回歸線上現存面積最大的常綠闊葉林區,成為廣東生態旅游品牌;有亞洲第一高噴泉,噴射最高程達169米;有世界上唯一的恐龍蛋化石、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腳印化石“三位一體”的恐龍遺址,目前已發現了占地近3平方公里的恐龍腳印遺址、出土恐龍蛋化石1萬余枚、恐龍骨骼化石8具,被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層與古生物中心授予“中國恐龍之鄉”,恐龍蛋化石館藏量創吉尼斯世界紀錄;有濃郁客家風情的蘇家圍、南園第一村;有體現“世界浴”文化為主題的高埔崗龍源溫泉山莊和充滿“巴厘島”風情的紫金九和御臨門溫泉山莊;有“小桂林”之稱的連平陂頭山水,有“地下龍宮”之稱的東源漳溪黃龍巖、連平圣跡蒼巖,有“粵東丹霞”之稱的龍川霍山,有和平熱水漂流及溫泉旅游,以及“南越王”趙佗廟、龍川學宮、越王井、越王山、正相塔、龜峰塔、孫中山第一代入粵故居等歷史文化古跡。 總之,在高速發展的廣東,像河源這樣擁有豐富的人文資源和獨特的山水景觀的地方并不多,這一筆巨大的財富。 河源已具備發展生態產業條件 《中國經濟周刊》(國內郵發代號2-977):您曾于8年前發表的《生態產業前景廣闊》一文,近日再度成為關注的熱點,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陳建華:《生態產業前景廣闊》是1999年我擔任廣東從化市委書記時,根據從化的區位和資源優勢而總結出的從化經濟發展戰略,也可以說是我對生態產業的認識和思考。“生態文明”是黨的十七大報告的亮點之一,是我們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一次升華。 現實來看,從提倡以人為本、人與自然文明和諧相處、可持續發展等角度,我當時提出了發展生態產業這一戰略觀點,實踐證明這是科學的、有效的。同時,這也符合河源的客觀市情和發展思路,與我們現在提倡的“生態優先,加快發展,注重民生,構建和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和“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等執政理念是一脈相承的。 在21世紀,土地、水、空氣和森林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綜觀各地經濟的發展,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也有許多沉痛的教訓。對此,人們已形成共識:發展的目的是生活質量不斷地普遍地改善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即社會的全面進步。最終目標是人與自然文明和諧地共處。這就向我們提出了關于生態經濟的概念,這也是人類已經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生態經濟學說將大行其道,理由有三:一是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本,強調可持續發展;二是比較接近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三是內涵豐富,一網網盡現有的各門經濟學說。近年來,已有不少學者提出綜觀經濟學、中觀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綠色革命等經濟學理論,這些有別于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凱恩斯主義以及貨幣主義、自由主義經濟學等相對微觀的經濟學說,已經比較地接近生態經濟學說。 河源市具備了應用生態經濟學理論、發展生態產業的基礎和條件。除了區位和資源的優勢之外,前人在實踐中已走出了一條成功的路子,即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好生態。 河源服務體系完善,投資環境優越,已經制訂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千方百計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積極營造“賺錢多、麻煩少、身體好”的一流投資環境;分別在市、縣成立了行政服務中心,“一站式”為投資者辦理立項、審批、發證、登記和年審等手續;精心打造“一區六園”工業園區,構筑引資平臺。 2006年,“一區六園”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和稅收入庫,同比分別增長75.2%、67.9%和51.9%。特別是河源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效能管理,按照"一區多園"的格局,認真抓好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營造“洼地”效應,大力發展手機產業,吸引了一大批海內外投資者落戶河源。 發展“大旅游”,打好“四張牌” 《中國經濟周刊》:就城市發展而言,如何給河源定位?其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么? 陳建華:河源提出發展大旅游思路,進一步實施“旅游旺市”戰略,以政府為主導,以文化為靈魂,以環保為前提,以產業帶為載體,以提高競爭力為核心,致力打好“四張牌”:即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這一“金牌”,擁有中國優質飲用水資源開發基地的萬綠湖“王牌”,集歷史文化、恐龍文化于一體的史跡文化“名牌”,以蘇家圍為主的客家文化“品牌”。按照“環境優、品牌響、產業強、貢獻多”的要求做大做強河源旅游,精心打造生態旅游、文化旅游、度假旅游的品牌,把旅游業培育成為河源市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把河源建設成為“大珠三角”居民的休閑度假勝地和獨具魅力的中國優秀旅游城市。 河源中心城區的發展定位為:粵東北中心城市之一,河源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以新型工業、特色旅游業為主的生態園林城市;發展規模為:2010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達55萬人,2020年中心城區常住人口達80萬人左右;總體城市設計概念為:客家古邑、萬綠河源。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