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集資房指標倒賣暗流涌動 脫離監管潛在風險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0日 15:11 《時代信報》
市建委:凡申請人與購買者身份不符者指標作廢 12月8日,重慶市建委發布的一條消息稱,為避免中介惡意炒作經濟適用房“指標”,明年將強制在售樓現場張貼相關告示提醒市民:經濟適用房申請人與購買者不符將作廢,市民請勿購買所謂“指標”,以免上當。 2004年,由建設部等單位聯合頒布的《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首次將集資建房納入經濟適用房的范疇。而記者在近日的調查中發現,一批與經濟適用房同樣享有優惠政策的集資房指標正在暗地里被轉讓。由于近來重慶房價猛漲,一些之前購買集資房指標的購房者開始嘗到苦果:賣房人發現房價上漲后,乘機將集資房標價格上漲或漫天要價、甚至撕毀合同。為此,買賣兩方糾紛不斷。 信報記者 林華強/文 一個投機掮客的煩惱 王利君最近麻煩不斷,他經常會對著響個不停的電話發呆。這些電話都是之前通過他介紹成交的集資房業主,而近段時間來,這些業主為了買賣集資房指標的事情爭吵不休。 “半年前還是賺錢的生意,現在已經成為人見人嫌的燙手山芋。”8日,王利君已經辭掉了他在吉祥二手房公司置業顧問的職務,準備“人間蒸發”。他告訴記者,自己這樣做的目的是不想再接到更多的騷擾電話和介入那些永遠理不清的糾紛中。 今年5月,王利君了解到,在渝北區人和金開大道一帶,某單位正準備修一幢員工樓,樓面價格低于市價1500元/平方米。一個偶然的機會,有個業主告訴他這個單位有很多人想轉讓手頭的房子。 作為二手房置業顧問的王利君發現了其間的商機。 他拿出自己手里所有的積蓄,以每個1萬元的價格買下了這幢集資房中的10個購房指標,由于房子要等到2008年底才交,王不用付出近300萬的房屋全款,而實際上他也根本無法拿出這么多錢。 作為“炒家”的他,用10萬元做了一單300萬的大生意,他準備把這批購房指標囤集兩個月之后待價而沽。 一開始,事情進行得很順利。今年9月,重慶樓市全面飄紅,王利君把自己的指標掛在網上售賣,作為籌碼,他把該單位的預估價格———每平方米3000元也掛在網上。 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里,王利君接到了大量的咨詢電話,“我的手機幾乎每半天就要換一塊電池。”在不到兩周的時間里,他將自己手頭的購房指標以3萬一個的價格轉全部賣給了下家,凈賺20萬元。為了犒勞自己,他甚至到二手車市場選購了一臺豐田汽車,他也因此成為所在二手房公司首個開車上班的業務員。 偶然賺到第一桶金的王利君認為這是件“很有錢途”的事情,而正當他準備大展身手之時,事情發生了變化。在接下來的兩個月時間里,一些最初向他賣出指標的業主眼看著周邊樓盤價格上漲,開始后悔當初指標“賣便宜”了。于是開始了各種方式的漲價:有的人索要更高的指標轉讓費;有的人甚至想撕毀合同,直接收回房子。 雖然這些糾紛都發生在購房者和賣房者身上,但作為中間人的王利君也難逃干系,他從中扮演的“通道”角色,使得買賣雙方商量不成,都會將矛頭對準充當掮客的王利君。 “現在想找我打官司的人至少有10個人,我理都理不過來。”王告訴記者,雖然錢已經到手,但還是不能一走了之,因為他不想成為被告,“最好是事情能夠協商解決。” 指標買賣暗地瘋狂 萬般無奈之下,王利君開始向專業的房地產律師尋求幫助。在過去的一周時間里,他在咨詢了數家本地專業房地產律師事務所后發現,他所遇到的情況并不是個例,最近因此上法庭打官司的案例也有好幾起。重慶房產專業律師陳金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其已經接手過此類案例,并稱這種現象較普遍地存在于樓市中,還引起了大量糾紛。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不管是在二手房中介、還是在網上亦或民間,都可以毫不費力地找到很多有關轉賣集資房指標的線索,它們利用各種渠道悄然流進了市場。 12月8日,記者在焦點房地產網等專門的房產論壇搜索時,一些有資格購買集資房的購房人仍然在“叫賣”手頭的集資房指標。 一名姓彭的教師在網上稱,欲轉讓重慶市教科院的集資房。據介紹,140平方米的房子,價格非常便宜,“均價低于2500元/平方米。”這位轉讓者留下了自己的聯系方式,并稱指標轉讓費“可以商議”。 “只要有耐心,你就會發現大量的信息。”王利君告訴記者,他曾經把轉讓集資房指標的生財之道告訴給一個做二手房顧問的朋友。這個朋友如法炮制,在網上搜集了一些信息,然后與賣家討價還價,以低價拿到指標后轉賣。據說一個月業務量有10來個,“他肯定超過了我。” 記者在采訪中還發現,由于掮客們的加入,已經讓以前一直在地下交易的集資房指標轉讓逐漸變成集約化運作:在二手房、甚至新房市場,你如果想購買此類房子,都可以通過一些“有料”的置業顧問輕松地找到目標。 由于這類上不得臺面的交易同樣有大量的購買者,除了面對面的交易外,網絡也成為指標重要的交易場所。記者在網上搜索重慶轉讓集資房等詞條,一下子就可以找到幾十頁的網頁內容。仔細觀察發現,很多不同地點的集資房轉讓留下的,都是同一聯絡人的電話。 “這是掮客們倒賣指標的重要方法。他們的生財之道是用少量的錢去做幾十倍于本金的生意。”王利君說。 脫離監管的潛在風險 除了在網絡上以外,賣指標的現象在民間也存在。一位房地產中介業者稱這種買賣是脫離于監管之外的“地下交易”。很多業者也認為這是一種十分不保險的交易,但由于此類房屋的價格大大低于市場房價,其潛在的購買力非常大。 事實上,由于一些集資房流入樓市,也給樓市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反應,它甚至可以擾亂小區域內的房地產價格。 渝北區一位不愿意留名的地產營銷總監告訴記者,他所在的樓盤就深受其害。“我們旁邊有一幢一家國企的集資樓,在2006年開盤時,這里的集資樓也剛好開建,由于這家單位的效益不錯,大部分人都已經有一套房了,所以轉讓的人很多。” 這位營銷總監稱,當時,他們的均價為3500元/平方米,但開盤當天,竟然有人到現場為集資房拉生意,稱每平方米只要2500元。這直接導致他們的房子開盤后賣得不好。 “實際上很多集資房并不低價。”一地姓關的地產開發商指出,這些房子由于沒有繳納土地出讓金,屬劃撥地,其轉讓成本比起商品房要高。每平方米2500的價格并不算低,只是短時間內購房者付的錢較少而已,精明的購房者應該知道這一點。 集資房指標買賣會威脅正常的樓市銷售,而這位開發商認為,受害最大的可能還是購房者。“購買集資房的風險,除轉讓成本高外還有質量問題。因為集資房的建設監管不如一般商品房嚴格,所以集資房的房屋質量是應該關注的問題。” 陳金柱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告訴記者,集資房屬于經濟適用房,其建設與使用都將受到很多限制,如建設單位、購房者的資格限制,出售時的年限、稅費限制等。因此購房者必須留意,集資房與普通商品房有一定的差別,不要因為貪圖一時便宜而忽略了將來的風險。“從目前已經發生的購買集資房糾紛來看,借機漲價、產權不明、一房多賣等情況時有發生。” 指標轉賣的法律陷阱 在集資房指標轉讓由個案轉為規模買賣的過程中,“指標轉賣者”因享受政策優惠的低價房源成了商品,急于購買低價集資房的購房者形成了巨大的市場,而中介則充當著買賣雙方的橋梁,金錢利益把三方聯絡在了一起。最終的交集是:賣房者將福利套現,購房者節約一筆鈔票,掮客則從中賺取差價。 據記者了解,由于近兩年來房價持續上漲,一些手中鈔票不多而又想買房的準購房者將目光投向了單位集資房,這類便宜又實惠的房子于是找到了市場,一些甚至還沒有開建的集資房就開始在市場上進行指標轉讓,而更多的集資房指標費也隨著房屋的建成和房價上漲而水漲船高。 倒賣指標現象正如同一股暗流,在樓市正常的價格體系外循環。但有關于這種房屋交易的法律問題卻很少有人了解,一些購房者正不知不覺地在落入法律陷阱中。 記者了解到,2004年,由建設部等單位聯合頒布的《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正式施行,首次將集資建房納入經濟適用房的范疇。但是,目前關于集資房建設的一些具體細則還沒出臺,法律上仍然存在著不少的空白區域。 陳金柱表示,目前重慶這方面適用的法律是重慶市2006年6月8日發文執行的《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規定》———其中規定:集資房5年內不能上市交易。“但在市場上,很多購房者在簽訂合同時并不知道有這種規定。”他表示,很多購房者在簽訂了相關轉讓合同后,由于賣房者反悔,不得不找到律師。而現在的情況是維權極為困難,甚至出現了“法院已經很難受理這類官司”的情況。 就在記者調查之時,12月8日,重慶市建委發布的一條消息稱,為避免中介惡意炒作經濟適用房“指標”,明年將強制在售樓部現場張貼相關告示提醒市民:經濟適用房申請人與購買者不相符將作廢,市民請勿購買所謂“指標”以免上當。據市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購房時以申請人為準,當發現申請表上的名字和購房人不一樣時,將不予核發資格認定通知等購房證明并進行調查。 市建委表示,為防止不明真相的市民購買了“指標”卻不能買到經濟適用房,目前正在銷售經濟適用房的售樓部,都須張貼相關告示和提醒。 讓人不解的是,購買這類因享受了相關優惠政策而價格偏低的房屋,雖然麻煩不斷,但在一些專業的房產交易論壇上,這類轉讓集資房指標的帖子仍是熱帖。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