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沈陽發展大工業體系 設計東北第一區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8日 10:39 21世紀經濟報道
北京報道 本報記者 王娜 "我們的計劃是,企業不出鐵西、不出沈陽,就可以完成裝備制造業的配套生產。"鐵西區委書記李繼安曾說。 李繼安是在解讀沈陽市政府緣何在今年6月份將"鐵西區"和"細河經濟開發區"合并重組時說這番話的,他認為其背后的深意是解決沈陽眼下裝備制造業上下游產業鏈的配套不足的"硬傷"。 而前不久國務院正式批復<東北地區振興規劃>,盡管這是一個跨省際的、區域性發展規劃,但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都未對遼寧在東北振興當中的龍頭地位持異議。 而沈陽作為遼寧的省會城市,東北地區的經濟金融中心、國家裝備制造業生產基地和遼東半島對外開放的腹地,也理應成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排頭兵。 連串利好讓緊鄰鐵西區的于洪區看到了機會。9月6日,于洪區政府舉辦了"沈陽大工業區"戰略發展高峰論壇,而"沈陽大工業區"便是沈陽市政府賦予于洪發展的新題材。 "沈陽大工業區"——這是一個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名稱,也是沈陽解決城市發展方向的一個嶄新課題。它將與沈西工業走廊相銜接,立足于裝備制造業的配套能力。 至此,沈陽對城市空間發展格局的整合已經初具規模——北有沈北農業新區,南有渾南新城,西有沈西工業走廊,東有旅游休閑度假區。 盡管沈陽制定"十一五"規劃時,還沒有"沈陽大工業區"的設想,但是該市發改委有關人士對記者說,于洪區的藍圖依然是在沈陽的整體布局中的。而且,"這是壯大、延伸沈陽市工業產業鏈條,形成配套齊全、內涵豐富的全市大工業體系的良好開端"。 "東北第一區"愿景 對于老沈陽人來說,于洪區是名副其實的"郊區"。但當城市化的步子大幅邁開,再去回頭展望的時候,人們才發現于洪已經變了。 截至今年7月末,于洪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2.2億元,同比增長33.8%;固定資產投資實現80.6億,同比增長53.6%。在遼寧全省74個縣郊區排名中,于洪已經躍居至前5位。 于洪的經濟發展態勢,在沈陽被形象地比喻為"上快車道、上頭班車、上新臺階"。但事實上,于洪在如何發展這個問題上也摸索了良久。 兩年前,所謂的東北家具集散中心,其實只是6000多畝因為重金屬污染而停止耕種的土地,雜草叢生。但是,沈陽市的14個主要出口中,就有7個在于洪區。于洪區政府開始意識到四通八達的路網交通優勢,就是于洪發展要素市場和物流產業的機會。 于洪區政府有關人士在電話中告訴記者,也就是在今年上半年市里主要領導在于洪現場辦公時看到新于洪的工業積累,并考慮到于洪連接沈西工業走廊與沈北新區的樞紐位置,才有了于洪"沈陽大工業區"的定位。 按照<于洪——沈陽大工業區發展規劃綱要(2007年-2020年)>,沈陽大工業區規劃面積265平方公里,區域內人口15.1萬人。 沈陽對此的設想是,沈陽大工業區絕不是僅僅大塊區域面積上的簡單圈定,而是依托于洪現有的"東北家具集散中心、五金產業集群、食品產業集群、鞋業產業集群",未來十五年重點發展裝備制造、汽車、IT、精細化工、傳統優勢產業、現代物流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型產業,有效彌補沈陽市工業體系產業鏈條缺失的不足。 更進一步說,沈陽大工業區要成為沈陽工業西拓的增長極。 "于洪區作為沈陽城區外延、工業轉移的首要承載區,西北兩大發展空間的融匯區,中心城區的近郊優勢和作用非常明顯。"于洪區代區長王鎮表示。 在這樣的區域優勢下,下半年,于洪將展開"南上、西進、北拓"的戰略,從三個方向承接母城的輻射。"南上"就是加快于洪新城的開發建設,形成沈陽"銀帶"西部最佳生態居住區;"西進"就是建設東北家具集散中心等產業集群,連接沈西工業走廊;"北拓"就是建設環北食品產業集群等現代農業,北接沈北新區。 于洪區的打算是,到2020年建成功能齊全、產業發達、實力雄厚的"東北綜合實力第一區"。 沈陽整合城市空間 至此,沈陽打破行政區劃,整合城市空間的戰略構想已經初具規模,東西南北中在區域定位上格局已各具特色。 沈陽市發改委有關人士向記者分析,沈陽四大發展空間布局是全市"十一五"規劃對重點發展空間的全新整合,目的是形成中心城市的開放式格局。 然而,開放也就意味著擴張。在沈陽,對于這種發展模式,也有研究人員存有顧慮——政府的計劃不失分寸,但當沈陽變得越來越大時,所帶來的不能僅僅是地價的飛漲,如何使得各個區域間緊密地聯合而非松垮,考驗的是城市規劃的整體駕馭能力。 東方證券8月的一份分析報告中,對于<東北地區振興規劃>曾經有這樣的解讀:與前期的初步方案相比,除了依托傳統優勢推進制造產業發展外,規劃更多的強調了建立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與服務業為主體的重大產業集群規劃。 在此框架下,東北區域的增長邏輯首先是明確主導產業,盡快結束產業結構松散的局面。 那么,將沈陽整合城市空間的戰略放入這種背景下便意味深長。 北京大學中國區域經濟研究中心副教授沈體雁的解釋是,這是由宏觀背景賦予遼寧和沈陽的發展態勢決定的,特別是在外資項目的帶動下,沈陽對資源的調動也活躍起來。 同樣截至今年7月,于洪區外資調入實現1.454億美元,同比增長307%。 "沈陽各板塊自身都有一定的基礎和優勢,但都建區了,對市級政府政策支持的競爭也便開始了。"沈陽一位經濟學家認為,這包括了大項目、稅收政策、用地指標、軟貸款甚至人才等諸多方面的爭奪,"政策對各區都傾斜了就等于沒傾斜"。 而這位經濟學家說:"延伸沈陽市工業產業鏈條,形成配套齊全、內涵豐富的全市大工業體系,又是沈陽城市布局發展的必然要求。" 那么,擺在沈陽面前的便是各個發展空間彼此的"焊接",而如果沈陽大工業區銜接沈西工業走廊和沈北新區的構想能夠成功,無疑將是一個良好的開端。
【發表評論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