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民解釋,《建議》進一步強調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適度加強中央的事權和支出責任,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因此此前財稅管理體制的一個方向是中央集中的稅收、集中的財力相對較多,而地方承擔的事權相對較少,所以今后要考慮到加強中央統籌的事權。
本報記者 王爾德 北京報道
11月9日,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八次會議時強調,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是指導我國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習近平強調,在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過程中,要發揮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導性作用,增強改革創新精神,提高改革行動能力,著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著力推進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依靠改革為科學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在11月9日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指出,《建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線圖,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后編制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建議。
6.5%是底線不是目標
楊偉民表示,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每年GDP的增速要達到6.523%,這是一種測算。
楊偉民解釋,習近平在《建議》的說明中也講得清楚,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翻番這個目標,十年翻番平均增長速度要求是7.2%。
“前四年GDP增長是8%,如果今年增長7%左右,可能前五年大體上是平均增長7.8%左右。 那么‘十三五’期間的增長速度可能是在6.5%以上,”楊偉民指出,“我也看到最近有人在講是6.523%的速度。但是,這是一個測算的依據,并不是一個目標。”
楊偉民解釋,“按照我們國家制定規劃固定的程式,中央提出建議,最后國務院提出規劃綱要,報明年3月份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我相信目標肯定會充分考慮到實現翻番的要求和6.5%的底線,但是6.5%本身并不是目標,最后的目標怎么確定,還要到明年3月份確定。”
此外,楊偉民指出,《建議》重點強調了三個關系我們國家未來發展動力和發展的基礎性環境的重要改革,即國有企業改革、財稅體制改革和金融體制改革。“要對現行金融監管體制進行改革,當然具體的改革方案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制定。”
進一步理順央地收入劃分
楊偉民指出,財稅體制改革確實是一個重點和難點,因為它關系到整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企業、政府和居民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收入怎么分配等問題。
楊偉民解釋,《建議》進一步強調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適度加強中央的事權和支出責任,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因此此前財稅管理體制的一個方向是中央集中的稅收、集中的財力相對較多,而地方承擔的事權相對較少,所以今后要考慮到加強中央統籌的事權。
楊偉民介紹,根據事權和支出責任相匹配的原則,要考慮稅種的屬性,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劃分。“過去也是實行分稅制,比如增值稅,中央多少、地方多少,但是未來可能會改變這種分稅模式,而是中央拿什么稅,地方拿什么稅,省一級政府拿什么稅、市縣政府拿什么稅,也可以說是分稅制,但是按稅種分,而不是按稅率分,不是把稅率切割幾塊劃分稅。”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潘盛洲在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輔導讀本》一書中發表署名文章指出,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
具體而言,應遵循公平、便利、效率等原則,合理劃分稅種,將收入波動較大、具有較強再分配作用、稅基分布不均衡、稅基流動性較大的稅種劃為中央稅,或中央分成比例多一些;將地方掌握信息比較充分、對本地資源配置影響較大、稅基相對穩定的稅種,劃為地方稅,或地方分成比例多一些。收入劃分調整后,地方形成的財力缺口由中央財政通過稅收返還等方式解決。
“這樣才有利于調動地方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化解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保障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包括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建設支出。”楊偉民指出,此前地方特別是基層,市縣財力比較有限,所以建設相當大程度上依靠于土地財政及其房地產的開發。而現在房地產進入到調整階段以后,他們的相應的收入大幅度減少,建設資金來源就成問題了。
“今后如果稅種劃清楚了,地方有穩定的稅收了,這樣就可以保障相應的基本公共服務支出的保障,同時也能夠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方面的支出,能夠更好地體現社會公平。”楊偉民分析。
楊偉民介紹,房地產稅的改革需要和整個稅制的調整和改革,包括下一步深化住房制度的改革要相匹配,因為稅不是一個獨立的問題,它是和整個領域的體制建設、制度建設相關聯的,所以需要統籌考慮。
(編輯:吳紅纓,如有意見和建議請聯系:wangjk@21jingji.com;wuhy@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