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松成 胡資駿
2015年10月23日,人民銀行[微博]在放開存款利率上限管理、基本完成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同時,再次降息25個基點,人民幣一年期定期存款基準利率降至1.5%,低于9月份CPI同比漲幅0.1個百分點。有部分學者和媒體據此判斷當前我國已進入“負利率”時代。但人民銀行調查數據表明,本次降息后,10月24日~10月26日,商業銀行新吸收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實際加權平均利率為2.02%,高于9月份CPI同比漲幅0.42個百分點。綜合考慮各經濟主體的投資理財行為,當前存款替代產品收益率普遍高于銀行存款利率,更顯著高于同期CPI水平。總體判斷,目前我國仍處于“正利率”時期。
一、降息后,商業銀行新吸收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實際加權平均利率為2.02%,高于9月份CPI同比漲幅0.42個百分點
本次降息后,商業銀行存款利率上浮空間完全打開。在一般意義上,各商業銀行存款利率定價已具有完全的獨立性。銀行存款定價機制的新變化,決定了我們不能再直接使用存款基準利率與CPI的差值來判斷“正利率”或“負利率”,而應重點關注兩個指標:一是銀行的存款掛牌利率,二是銀行的實際存款利率。
(一)調查表明,當前一年期個人、單位定期存款掛牌平均利率分別較9月份CPI高0.36和0.31個百分點
掛牌利率是各商業銀行存款利率的執行標準。它是由各商業銀行在人民銀行基準利率基礎上自主確定的,并綜合考慮了自身的經營目標、資產負債規模、客戶結構、客戶承受力、市場競爭、資金價格走勢判斷等因素。目前,各商業銀行掛牌利率緊跟人民銀行基準利率調整步伐,一般在基準利率變動后1~2天內就會做出調整。
對19家全國主要大中型商業銀行及15家較具代表性的城商行、農商行的監測表明,自10月23日人民銀行降息后,對于一年期個人定期存款掛牌利率,34家銀行共出現9種不同的掛牌利率,平均利率水平為1.96%,較9月份CPI高0.36個百分點。其中最高利率水平為2.5%;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等掛牌利率最低,為1.75%,較9月份CPI高0.15個百分點。
對于一年期單位定期存款,35家銀行共出現10種不同的掛牌利率,平均利率水平為1.91%,較9月份CPI高0.31個百分點。
(二)降息后,商業銀行新吸收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實際加權平均利率為2.02%,高于9月份CPI0.42個百分點
目前,在存款定價實際操作環節,我國商業銀行普遍采用“掛牌利率+重點客戶/業務利率授權上浮”模式,即對于符合一定標準的重點客戶或業務,其存款利率可在掛牌利率基礎上予以進一步上浮優惠。因此,商業銀行實際存款利率平均水平往往會略高于掛牌利率。
人民銀行標準化存貸款綜合抽樣統計數據顯示,10月24日~10月26日,按照存款發生額統計,商業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實際加權平均利率為2.02%,是基準利率的1.35倍,高于9月份CPI0.42個百分點。其中,一年期個人定期存款加權平均利率約為2.01%,較掛牌平均利率高0.05個百分點,高于9月份CPI0.41個百分點;一年期單位定期存款加權平均利率為2.05%,較掛牌平均利率高0.14個百分點,高于9月份CPI0.45個百分點。
以上分析表明,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的掛牌平均利率水平和實際加權平均利率水平均高于9月份CPI同比漲幅,我國并未進入“負利率”時期。
二、綜合考慮各經濟主體的投資理財行為,目前存款替代產品收益率普遍高于銀行存款利率,更顯著高于9月份CPI水平
在分析銀行存款利率水平的同時,我們還應看到,近年來受金融市場競爭加劇、金融創新速度加快、儲戶資產配置習慣改變等因素影響,大量的存款替代產品不斷涌現,如各種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寶[微博]等“寶寶”類產品等等。于是,各經濟主體(包括單位和個人)獲取的收益不僅僅是銀行存款利息,而且包括理財產品或“寶寶”類產品的收益。因此,為準確判斷“正利率”,還是“負利率”,需要將存款替代產品收益率與CPI進行比較。
(一)9月份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年收益率為4.08%,高于9月份CPI2.48個百分點
近年來,銀行理財產品的樣式種類、發行款數與資金規模都迅速增加,已逐漸成為個人和單位投資理財的重要形式,也是分流銀行存款的重要渠道。人民銀行2015年三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基金及理財產品”已成為居民投資的首選方式。截至2015年9月份末,全國理財產品資金余額達20萬億元,較年初增加6.3萬億元,同比增長51.9%。
從業務模式看,理財產品分為銀行表內理財和表外理財,其中表內理財實際無風險,表外理財至今尚未發生未兌付現象。從銀行發行理財產品的操作流程看,當個人和單位購買理財產品時,資金由存款賬戶轉入理財賬戶。當理財產品終止或被贖回時,資金又由理財賬戶轉入存款賬戶。在整個過程中,個人、單位動用的資金仍為存款,但其收益水平遠高于存款利率。
對9月份商業銀行新發行的15355只人民幣理財產品分析發現,這些理財產品平均預期年收益率為4.08%,較9月份CPI高2.48個百分點。其中平均預期年收益率高于1.6%(9月份CPI同比漲幅)的產品有14528只,占比達94.61%。
(二)目前12只“寶寶”類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為3.31%,較9月份CPI高1.71個百分點
從本質上看,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更多偏向定期存款的性質。但自2013年6月支付寶[微博]與天弘基金合作推出互聯網金融產品“余額寶”以來,大量互聯網企業、金融機構競相推出自己的“寶寶類”產品。這些產品普遍具備操作簡單、申購無資金限制、實時申購贖回、收益相對較高、風險相對較低的特點,更多偏向活期存款的性質。
從操作流程看,“寶寶”類產品一端與居民閑散資金(大多表現為活期存款)相連,另一端往往與基金公司產品相連,基金公司產品又以貨幣型基金居多。在這種模式下,居民能便捷地將活期存款轉化為基金投資產品,進而將存款收益轉化為基金投資收益。因此,“寶寶”類產品推出后,迅速吸引大量閑散資金,分流銀行存款,成為居民理財投資的新模式。截至9月末,我國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為6.69萬億元,同比增長71.8%,其中貨幣型基金規模同比增長1.08倍,占公募基金規模的54.8%,占比較去年同期高9.5個百分點。
從收益水平看,截至2015年10月25日,目前市場上較具代表性的12只“寶寶”類產品7天年化平均收益率為3.31%,較年初平均收益率下降約1.1個百分點,但較9月份CPI仍高1.71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儲戶用活期存款的方式,獲得了高于3~5年期銀行定期存款的收益水平。
對理財產品和“寶寶類”產品這兩種最常見投資理財方式的分析表明,當前存款替代產品的(預期)收益率顯著高于同期物價水平。事實上,隨著金融創新和新技術的發展,市場上還會涌現出其他類型的存款替代產品,如大額可轉讓存單也是一種靈活便捷的普通存款替代產品。從今年6月份9家銀行發行的大額可轉讓存單看,1年期大額可轉讓存單利率至少超過9月份CPI1.4個百分點。因此,綜合考慮各經濟主體的各種理財投資行為方式,我國目前并未進入“負利率”時期。(本文作者盛松成為中國人民銀行[微博]調查統計司司長、胡資駿為央行[微博]重慶營管部調統處副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