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主題為“危機、轉型、創(chuàng)新、動力”的首屆復旦[微博]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在上海復旦大學舉行。與會專家認為,中國經濟正在進行深度的調整,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要避免發(fā)生系統(tǒng)性風險,推動轉型和尋找新的動力,關鍵在于真正地深化改革,以創(chuàng)新為動力,以提高效率為動力,開拓新一輪增長空間。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表示,要推動轉型和尋找新的動力,關鍵就在保證不出現系統(tǒng)性風險的條件下,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切實推進改革上。怎么保證不出現系統(tǒng)性風險,避免危機?一方面要控制好和化解現有的風險,為推進改革贏得時間。另一方面,輔之以適當的財政貨幣政策進行短期調節(jié)。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推進改革。成敗的關鍵在于能否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的決定推進改革。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主席夏斌認為,中國經濟仍然處于美國危機后持久深刻的結構調整時期。調整意味著經濟增速要下來,意味著一些企業(yè)、地方政府、平臺要破產,失業(yè)壓力可能會加大。即使如此,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還很大,當然所謂大不是兩位數,即使是6.5%或者是6%,在大國經濟中仍是高增長。他建議,基于中國的增長潛力,這幾年還可以進一步擴大財政赤字,第一步可以擴大到3%,加大有效精準化的投資力度,除目前的城市地下網管投資之外,應大力增加有利于居民消費的公共服務投資。應該盡快建立內部決策評估制度,把科學決策落到實處,目前最重要的評估是對近幾個月以來股市和匯市波動的反思。
中國發(fā)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認為,我國經濟實現轉型再平衡要過三關。第一關,高投資要觸底。從需求來講,高投資見底很可能是在明年的某個時候,比如年中左右。第二關,嚴重過剩的產能退出要取得實質性進展。第三關,新的增長動力要能夠形成,能夠部分有效地對沖原有動力的下降。
“如果刺激政策是打麻藥的話,改革就是動手術,不能光打麻藥不動手術。”高盛私人財富管理中國區(qū)副主席哈繼銘表示,短期要穩(wěn)增長,一定的刺激政策是必要的,但應輔之以改革。改革說到底是兩方面的政策,一是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現有的經濟增長點要提高質量和效率。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有一項措施非常重要,就是實現人的城鎮(zhèn)化,包括戶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和社會福利制度改革。至于提高增長效率,最重要的一點是讓社會資源能夠通過市場流入到生產力最高的領域或者所有制企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