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發經濟出路何在?
其實,我們的老人并不是什么都沒有,農村老人應該有土地,城市老人應該有房產。通過大金融,使得這些存量變成流量,并在流量中增加他們的財富,這是中國走出未備先老的唯一途徑。
文|楊燕綏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教授)
提及中國老齡社會,人們可能會想到很多說法,比如未富先老,贍養負擔重等。但其實,中國老齡社會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中國老年人口購買能力不足。
我們說,老年經濟,銀發經濟非常需要老年人口的購買能力,在先行進入超級老齡社會的德國、日本、瑞典這些國家,主要是50到80歲的人口在消費,老年人口消費拉動經濟,他們是有備而老。但2010年中國人口普查,我們看到的現象非常糟糕:0歲到90歲的人口中,第一個消費高峰是12/13歲,顯然是教育配置不公,家長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盲目付出附加費用。第二個消費高峰最不像話,是30歲的人把基本上三代人的積蓄花在了結婚買房上,這其實是一個癌癥,住房政策不健全,會引導畸形消費,從而影響整個消費和經濟的健康發展。第三,70歲以后的人,中國推行了全面醫療保險,看病,醫生會說別看了,回家養著吧,形成了嚴重的老年人口消費不足,決定了中國銀發經濟的常態下消費不足。第四,臨終去世,消費又出現了翹尾,這是因為中國人薄養厚葬,臨終慰藉和墓地費用比較高。
為什么會出現老年人消費不足?我認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齡人員就業參與率不足。由于五險一金和其他各種雜費,企業負擔太重,迫使企業讓老年人提早退休,現在很多中國女性40多歲就開始提前退休,到了60歲,還在就業的女性參與率已經不到20%,男性到60歲參與就業的也不足50%。于是,這也造成了中國另一個極端現象,正規市場越來越小,非正規市場越來越大。我們稱這個叫先搭公共便車,然后下車打草摟兔子。這樣的結果就是大家庭要破產,小家庭先小康,最后鍋里沒水沒飯,碗里也沒飯了,這是一個很大的社會風險,也使得我們的養老金資產積累不足。
養老資產有三個途徑,第一是轉移支付,作為一種權益,你交費了,等到老了,年輕人養你,這是轉移支付;第二,自己勞動經營收入;第三,資產積累,就是老年人的財產性收入能夠獲得資本利得。關于養老資產的積累狀況,國際上評價的方法是從這三個之間的比例來看的。世界上這么多國家,表現最好的是美國,各自1/3,這是一個進入老齡社會的國家的軟實力。
反觀我們國家,2010年人口普查顯示,老年人的收入是非常糟糕的,49%的人說靠家庭供養,5%的人說繼續領低保,24%的人說有政府的養老金,20%的農村老人說靠自己的勞動,并且隨著城鎮化,這20%在慢慢地減少。于是,年輕人就變得非常可悲,49%在家里養老人,還有超過20%的出去養別人的老人,將來這部分的稅和費會超過他們收入的70%。
但其實我們的老人并不是什么都沒有,農村老人應該有土地,城市老人應該有房產。通過大金融,使得這些存量變成流量,并且在流量當中增加他們的財富而不是剝奪他們的財富,這是中國走出未備先老的唯一途徑。
人口老齡化形勢日趨嚴峻,中國發展銀發經濟的戰略準備仍然不足。在我看來,銀發經濟發展戰略,最終可以歸納為這樣兩句話:改善老齡人口的資產結構,以提高老年人的購買力;改善勞動人口的人力資本,以提高他的生產力。這樣才能在老齡社會常態下實現代際平衡。
(注:本文由本刊記者劉彥華在對作者采訪基礎上整理而成,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天下,了然于胸;尺度,可更深入。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新浪財經官方微信(微信號sinacaijing)。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