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駕馬車均衡拉動 確保經濟“調速不減勢”
每經記者 胡健 發自北京
深改元年,過盡千帆。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僅是一次經濟會議那么簡單。
針對“新常態”的系統論述深刻展示在國人面前,可以說,這是我國市場經濟三十年來的一份“成人禮”。它不僅是對成長的一次剖析和檢閱,更是對未來路子怎么走,如何走得穩,怎樣少付出成長代價所做的功課和預案。那么新常態“新”在哪里?“常”在何處?
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對明年的經濟工作作出清晰定調。其中,“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被列為明年經濟工作首要任務,而針對出口、投資和消費的三駕馬車,會議強調要使它們均衡地拉動增長。
宏源證券分析師孫海琳表示,會議指出經濟發展將更注重質量而非速度,“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的說法進一步明確了 “速度和質量”的切換。中國經濟依賴新動力走向新常態,經濟的驅動力將由“衣食住行”轉向“科教文衛”,三駕馬車均衡拉動增長意味著經濟結構將更趨于優化。
消費增速或將超過GDP增速
與以往公報先總結當年經濟運行狀況,再提出下一年經濟工作要點不同,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在提出“全年主要目標和任務可望較好完成”等判斷后,用相當大的篇幅側重強調新常態的特征和新要求。
會議認為,科學認識當前形勢,準確研判未來走勢,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
在總計九點的要求中,三駕馬車率先被提到,順序依次是消費、投資和出口,這與今年前三季度它們對GDP的貢獻率排位恰好完全一致。今年前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速為7.4%,消費、投資、外貿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48.5%、41.3%和10.2%。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采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這顯然是對內需的再平衡,從統計數據看,中國居民消費占GDP比重近30多年來呈現持續下降:1978年為48.8%,2000年下降到47%,2010年再次快速下降到34%,2012年僅為29%,而2011年美國這一比例為70%。
一位不愿具名的經濟學家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兩年消費對經濟貢獻有所提升,但有很多客觀因素,比如短時刺激消費措施出臺,投資空間受到抑制后的被動平衡等,中國消費內生動力仍舊不強。
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說,中期而言,在改革推動下,消費平均增速有望超過投資和GDP增長,未來數年實際增速估在7%~8%,名義增速在10%~11%;到2020年底消費在GDP中所占份額有望再提升3~4個百分點。
保持投資關鍵作用不變
長期以來,投資在三駕馬車中地位非常重要,但今年以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總體呈逐月下滑態勢,僅1至6月份出現過一次小幅回升,其余月份均持續回落。并且,11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不僅是今年連續第五個月下滑,再次刷新了自2002年以來近13年的增速新低。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雪松[微博]分析稱,這主要是受到制造業投資以及房地產投資增速下行的拖累。受到目前中國投融資體制機制的限制,基礎設施投資只能保持微刺激力度。未來政策需著力破除投融資限制,加強財政的宏觀調控能力,保持穩健并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以“穩增長”。
會議也強調,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后,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于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把握好‘投什么’,就是要準確把握投資的方向和領域,要投到薄弱環節和補短板的行業上來。”發改委固定資產投資司巡視員歐鴻說。“比如在生態環保領域需要加快國土生態治理、大氣污染防治和清潔水工程建設等;在基礎設施領域,需要加快中西部鐵路建設等;在社會領域,需要加強健康養老服務建設等。”
外貿將適度穩定增長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稱,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
但是,“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會議提到。
汪濤曾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說,中國制造業的平均工資與發達經濟體相比雖然仍處于較低水平,但在過去十多年里保持了兩位數的快速增長。由于近年來勞動生產率增速放緩,名義工資持續快速增長使得中國的單位勞動力成本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年均增長超過5%。
她還指出,2007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升值了約20%,同時中國的很多貿易伙伴和競爭對手的貨幣則對美元貶值,因此人民幣有效匯率升值幅度高達30%左右。受此影響,2007年以來以美元計價的中國單位勞動力成本已增長60%以上,漲幅超過了主要貿易伙伴和競爭對手。
但專家認為,廣闊的區域空間和龐大的生產鏈條積累是我國出口競爭力仍舊存在的根本保障。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判斷,明年“穩外貿”的壓力也不小,但上海自貿區推廣復制加快、一帶一路建設加快、自由貿易區戰略實施不斷強化,對明年外貿發展的信心也會增強,外貿適度穩定增長將會成為“新常態”。
《《《
專訪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告別排浪式消費 家電下鄉政策已無必要
每經記者 金微 發自北京
“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首次出現在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那么,何為排浪式消費?未來我國個性化的消費模式如何?《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就此采訪了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
NBD:什么是模仿型排浪消費?
趙萍:模仿式消費指模仿別人的消費方式,其表現是,當一個商品成為意見領袖消費對象或高收入人群的消費對象,中低收入人群會迅速模仿這種消費方式。因為模仿存在,某個商品銷量會突然增加。
模仿型排浪式消費在上世紀90年代特別明顯,社會上每年都會流行一些商品,消費對象在短期內指向某個產品,消費的商品形成波浪,一下達到波峰,從波峰到波谷熱點轉換特別快。針對熱點消費品,企業則相互模仿,以價格戰作為營銷策略。
NBD:模仿排浪式消費對于企業有什么影響?
趙萍:當一種商品成為熱點商品,短期內供不應求,很多企業生產這個商品,行業大規模介入,但因為熱點持續不會太久,熱點過了,會出現產能過剩,導致生產積壓,不利于企業長遠戰略安排,不利于企業品牌的打造。
NBD:為什么有這種情況?
趙萍: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人們收入水平提高,購買能力提升,但消費心理不成熟,在從眾心理下導致模仿和排浪的出現。經過這么多年發展,人們變得更富裕,消費心理趨向成熟,雖然也會有模仿和跟風的特點,但已退居其次,人們更多考慮的是自己內心需要什么,消費時關注商品的定位是否符合自己的身份,比如教育背景、收入水平和社會階層、職業需求等。
在個性化消費成為主流的背景下,消費呈現多元化的特點。人們追求的商品更多的看重品質是否足夠好、品牌是否知名等。由于人們的價值觀生活環境和背景不同,工作職位不同,人們對不同品牌有不同認知,即使是消費熱點,也呈現多元化熱點,這種消費會趨于穩定。
NBD:新的消費模式下企業如何轉變?
趙萍:如果人們認同一個品牌,對其忠誠度高,企業增長是穩定的,企業必須關注自己的口牌以及品質建設。由于個性化消費,消費者自身就是專家,對某類商品的認知比較深刻。企業必須立足于長遠,生產消費者認同的品牌。如果企業不能把品牌做好,消費者就會拋棄這個品牌。
NBD:傳統消費模式在新常態下會發生什么轉變?
趙萍:中央對新常態下消費的解釋,意味著消費模式正在發生變化,因此,政策也應該變化,像原來的家電下鄉政策沒有必要出,因為這會出現排浪式消費,商品一下子熱起來,不適合新常態的消費政策。
適應新常態,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消費模式,需要收入水平的穩定增長和繼續提升。推進收入分配改革,讓更多的人能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實現同步或更高增長。在新常態下,刺激政策將更注重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消費的對象和消費的方式更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NBD:未來消費在經濟增長中的地位如何?
趙萍:十二五規劃的目標,是建立消費投資出口協調的經濟增長格局,轉變經濟方式要優化結構,消費作為經濟第一拉動力是總體目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向的重要衡量標準。未來要把消費作為第一拉動力,才能實現三駕馬車拉動力的合理分配。
《《《
專訪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需提高人力資本素質
每經記者 韓冰 發自北京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那么,人力資本質量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究竟有多大?中國的投資模式應該做出怎樣的調整?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專訪了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
NBD: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為何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
王小魯:目前人力資本質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根據我們較早前的測算,人力資本質量的溢出效應與科技進步貢獻合計在1978年改革開放以前只有0.4%,改革期間上升到1%以上,近年來已經超過1.4%的水平,并繼續呈現上升態勢。
這是由于,一方面,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增長放緩,廉價勞動力時代不復存在,這就需要通過提高人力資本素質來優化經濟增長效率。
另一方面,當前很多行業面臨產能過剩,如果還是像過去一樣單純依靠資本投入來帶動經濟增長,效果會越來越差,所以必須調整中國過去落后的經濟結構。
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所需要的主要投入是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創新。過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要進行優化升級,就需要高技術人才,也就是需要較高的人力資本素質。
NBD:提升人力資本質量對于中國經濟發展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王小魯:人力資本質量提升首先能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其次,提升人力資本質量是形成創新驅動的基礎條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目前中國人口老齡化日益明顯,農業富余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這就需要提升人力資本素質,把過去數量型增長模式轉變為人力資本質量的增長。再者,人力資本質量的提升還將有利于縮小城鎮和農村之間、東中西部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
NBD:數據表明,農村與城鎮之間、東中西部區域之間的人力資本質量總值存在較大差異,您認為造成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王小魯:城鎮農村之間、東中西部區域之間的人力資本存量有差異,不排除很多人才特別是高學歷人才,在受教育之后更多地選擇留在城鎮和發達城市。這是其中原因之一,最根本原因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NBD:為何教育在人力資本素質提升方面作用這么大?
王小魯:雖然中國現在依舊擁有大量的勞動力人口,但由于人口素質相對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8年,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因此,如果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就會受到很大限制。這就需要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改善人力資本素質。
NBD:加大教育投入是否是目前中國提升人力資本素質的根本途徑?
王小魯:是的,提升人力資本質量的著眼點是加大教育投入,目前情況下,中國在教育方面需要解決公平性和有效性兩方面問題。
從公平性看,現在城市和農村、高等教育與中等教育、名校和一般高校、原有的城市居民與進城農民工之間都存在較大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問題,這應該得到有效解決。
從有效性看,普通教育依然以應試教育為主導,職業教育則不受重視,不能滿足社會和市場需要。
NBD:除了加大教育投入,還需要哪些途徑來提升人力資本素質?
王小魯:除了教育方面,政府還應該在衛生、醫療、社會保障等社會基礎設施領域加大投入。雖然這些領域不像教育那樣在人力資本質量提升方面可以發揮直接效果,但對于人力資本質量積累有重要作用。
此外,研發投資也非常重要。由于管理體制存在問題,政府的研發支出效率較低;企業研發支出雖然逐漸上升,但主要還是集中在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研發支出占比較少。因此,政府應該改善政策,比如創造更好的法治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民營企業增加研發投資。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