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客戶端:適應經濟新常態七舊心態要改
人民網北京12月10日電 人民日報客戶端今日刊文《適應經濟新常態七舊心態要改》指出,12月9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習近平提出“新常態”后,召開的首次中央經濟工作會,引發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作為經濟工作會的“預備會”,在5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新常態”一詞被多次提及。會議強調“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指出“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出現的一些變化使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要高度重視、妥善應對”,要求明年工作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種種跡象表明,在未來的中國改革藍圖上,“新常態”將占據重要位置。
經濟迎來“新常態”,過去習以為常的如今已經不同往常,你做好應變的心理準備了嗎?
1、經濟增速這次恐怕回不去了
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長7.4%,第二季度同比增長7.5%,第三季度同比增長7.3%……今年以來,經濟運行呈下行態勢,主要經濟指標短期出現整體下滑。盡管仍處于合理區間,但對于多年少見的實際增長低于預期的情況,還是引發了社會擔心和爭論。
暫時性的“速度情結”“換擋焦慮”可以理解,但增長速度放緩,是經濟規律使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讓這樣一個體量龐大的經濟體始終以高速馳騁,不客觀也不現實。經濟增長基數增大,資源環境壓力加大,我們“做不到”也“受不了”像過去那樣高增長;人口結構變化,要素成本上升,倒逼經濟結構調整,而調整必須通過放慢增速獲得空間。
因此,未來還想重回過去的高增長恐怕不可能了。當潛在增長率下降后,人為推高是推不上去的;即使推上去,很快還會下來,而且要付出更大代價。
2、GDP增長快不再與政績劃等號
堅持區間調控,不踩大油門,不搞強刺激,在復雜形勢中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2014年,中央釋放出一個強烈的信號:淡化GDP。
作為國民經濟“晴雨表”的GDP,過去曾被無數地方政府官員“頂禮膜拜”。一個重要原因就是,GDP增長的快慢,往往決定著領導干部的升遷。GDP很重要,但絕不是萬能的,過分崇拜GDP帶來了許多不良后果:大樓變成“樓歪歪”,公路成了“豆腐渣”,園區淪為“爛攤子”,很多“惠民工程”最后被異化為“傷民工程”。
在2013年召開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明確指示,對于領導干部的選用,“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考核的重點是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等指標和實績。這為領導干部卸掉了GDP這把高懸于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超過70個縣市取消了GDP考核。
在“新常態”下,GDP增長快不再與政績劃等號。因此,未來與其用短期政策去換一時的“假性逆轉”,不如把精力放在民生改善上。讓老百姓真感受到幸福,才是最大的政績。
3、“跑部錢進”這條路會越來越難走
“比起招商引資,跑部委要項目資金來得干脆,沒有風險,何樂而不跑?”過去,為爭取到中央財政資金,一些地方“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人還提出,領導要親自帶頭爭取,要舍得人力、物力和財力,做到放下架子,有磨勁、有纏勁、有韌勁。
地方政府“出手”的初衷,是讓資金落在當地企業發展身上。然而這種發展“靠部長”的思路,反映出對市場過度干預的畸形心態,同時也助長了惡性尋錢路的形成。
權力集中,腐敗滋生,政府之手過長,市場機制必將失靈。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簡政放權成為了深化改革的“先手棋” 。曾經困擾市場的一大批審批事項,或者取消,或者下放。截至目前,新一屆政府已取消和下放7批共632項行政審批等事項。
“新常態”要求政府與市場邊界清晰,切斷在權力上的藕斷絲連,清除在分工上模糊曖昧,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未來,隨著簡政放權的不斷推進、財政分配制度的屢屢創新,權力“貓膩”將無法藏身,“跑部錢進”這條路也會越來越難走。
4、寅吃卯糧的畸形發展路徑行不通了
占地建房、沿江排污、毀山挖礦……從地方到企業甚至個人,無所顧忌地透支周邊環境,再利用犧牲環境所換來的資金進一步盲目擴張產能。這種寅吃卯糧的做法,過去在不少地方盛行,給周邊環境和老百姓帶來災難。
新常態下,這種資源消耗型、環境污染型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已成強弩之末,這種唯利是圖,用環境換發展,用明天換今天的“殺雞取卵”式發展路子將徹底走不通了。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談到環境保護問題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對于發生在騰格里沙漠的排污事件,習近平做出重要批示,指示內蒙古自治區對騰格里工業園區進行污染治理。
種種信號表明:中央已下定決心,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謀求發展的時代已經終結。
5、經濟增長不能光靠投資、房地產支撐了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中,人們總是對投資特別看重,尤其是圍繞房地產開發進行的投資最受親睞,以致于樓市興衰被一些人看成經濟的晴雨表。
然而,過度投資很容易成為經濟增長的虎狼藥,使經濟難以擺脫高能耗高污染的老路;過度偏重房地產開發,有可能“綁架”銀行,增加金融系統風險。北上廣飆升的房價和三四線城市大量空置的樓房,就是其負作用的有力注腳。
可見,炒地、炒樓花、炒房、炒煤炭、炒鋼鐵……這些畸形做法是走不遠、搞不好的。在新常態下,隨著中央強調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不再為GDP增長放緩、樓市興衰而輕易動用政策工具,這些經濟增長的“猛藥”正越來越喪失空間。
在新常態下,腳踏實地去做實業、搞實體經濟、抓技術革新,發掘新市場,而不再繞著投資、房地產兜兜轉轉,才是發展之道。
6、指望國家出臺大規模刺激政策不可能了
舊常態下,一旦經濟增速慢下來,企業、地方政府和媒體一喊‘緊’,宏觀調控就放松,往往出現“一管就死、一放就松”的尷尬局面。
這種政策的“大水漫灌”,或許能暫時提高經濟增速,但精準度往往不夠,出水量大、速度快,刺激性強,負作用也不小,結果今天的“墊腳石”很可能會成為明天的“絆腳石”,帶來產能過剩債務風險積聚等“后遺癥”。過去,一些新興行業就是靠著大水漫灌,一夜暴富,但轉眼間又因為“產能過剩”被打回原形,反而錯失發展機遇。
在新常態下,國家要面對的都是各種各樣復雜的結構性難題,再用“大水漫灌”的宏觀調控方式顯然不可能。為了保持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必須對癥下藥,“精準滴灌”,讓每一滴“政策活水”用好用到位。比如,在保證貨幣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同時,引導資金流向農業、小微企業、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等,扶持這些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的發展。
所以,面對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指望著國家繼續出臺大規模刺激政策“救市”恐怕是不可能了,抓住時機,從調結構入手,真正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才是未來出路所在。
7、在新常態面前偷懶耍滑過不了關
“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們將堅定不移把改革事業推向深入。”習近平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演講中不僅詮釋了“新常態”的內涵,還這樣堅定地表態。
新常態毋庸置疑也伴隨著新問題、新矛盾,一些潛在風險漸漸浮出水面。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新常態不是不要速度,而是要有合理速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大有可為。
當前,國資國企改革、財稅體制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涉外經濟體制改革、戶籍制度、金融體系改革、土地制度和城鄉管理體制改革大幕已全面拉開,未來還會向更多積存多年的頑疾開刀,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因此必須強化憂患意識,克服懶政思維。
變革呈現常態化,對政府來說,就是繼續帶頭自我革命,大幅度簡政放權,推進市場化改革;對企業來說,就要主動適應結構調整,發展新興產業,變要素驅動為創新驅動;對個人來說,就要積極投身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成就事業,收獲精彩。(曹磊 楊麗娟)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