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也要關心養老的錢怎么沒了
長江商報消息 ■本報評論員 廖保平
十一長假前夕,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與社會保障中心教授楊燕綏發布了一份《中國老齡社會與養老保障發展報告2013》,這份報告明確指出,由于老齡人口存在養老資產不足、消費和購買能力不足等問題,未來可能陷入“銀發貧困狀態”。
報告提到,按照實際贍養比觀察,受1963年生育高峰和女性50歲退休政策影響,中國在2010年已提前進入深度老齡社會,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在2013年后,難以維持3∶1的贍養比,可能提前20年進入超級老齡社會。而在此之前的傳統統計口徑是,中國2000年之前進入老齡社會,2025年進入深度老齡社會,2035年進入超級老齡社會。
10月9日,《華夏時報》對此作進一步采訪報道,發現中國或是世界上“變老”速度最快的國家。而在目前的養老金政策下,養老金無論是體外輸血還是自身造血功能均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銀發貧困”問題。一個殘酷的現實擺在人們面前:“人活著,錢沒了。”
“人活著,錢沒了”,是肯定的。有專家說,在當前制度下,如果一個人繳費30年,假定其工資增長為8%,按照全額工資繳費,那么30年后,他能夠領取的養老金只有社會平均工資的35.4%。這么低的替代率根本無法保障退休后的基本生活,能不能達到政策所說的“保基本”,可想而知。
目前的養老體系不僅存在資金短缺的問題,還有不公平、低效率的問題,當然也有不公開不透明的問題。我們既關心“人活著,錢沒了”,也應關心“錢怎么沒了”。
中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行統賬結合,即社會統籌加個人賬戶,前者體現公平,后者體現效率。可是無論是統籌還是個人賬戶,都缺乏透明,企業繳納的20%養老金納入社會統籌,每年是個天文數字,可是這錢去哪了?怎么用?公民和企業沒有知情權。看看上海驚人的社保案,就可以知道不公開、不透明隱藏著多么可怕的風險。哪怕就是財政稅收,每年兩會都還有一次預算審議,這養命的社保錢豈能如一筆糊涂賬?
如果說統籌相對難于公開,那么個人繳納工資的8%的賬戶總可以做到公開透明吧?也沒有。政府沒有承擔轉制成本,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從建立伊始就將本應用于積累的個人賬戶資金用于支付養老金,形成規模龐大的“空賬”。據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測算,當前空賬規模約有1.3萬億元。即使公開個人賬戶,賬戶上也沒有錢,即使有少量的錢,也只是按最低的利率計息(按銀行一年期利息),因為計息越高,制度的負債就越大,如此,那就還不如公開。
這就難怪社會上存在大量退保和不續保的人,因為他們無法從目前的養老制度中看到未來的希望;不能知曉、無法掌控的個人賬戶對他們來說心里沒底,更何況,因為收入微薄,解近憂要甚于遠慮。
國家在轉制過程中的欠賬不能一拖在拖了,這樣下去只會越來越積重難返。當務之急,可否考慮盡快分離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通過國家注入資金,做實個人賬戶,并讓個人對個人賬戶有知情權乃至決策權,個人可以決定個人賬戶的投資,由專業機構具體操作,而不是像我們這樣,既不公開,又十分低效。
也許,做好個人賬戶并不能從根本解決養老的根本問題,但因其公開透明,會增加人們對養老制度的信心。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