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推廣中科學家與輿論的較量
證券時報記者 余勝良
盡管科學家們可以在PPT上暢所欲言對基因技術的好感,大談轉基因技術對農業的重要意義,但是民眾自有一套邏輯體系,轉基因已失去輿論支持。不過,科學家們并未放緩研究的步伐。
在昨日舉行的2014深圳國際BT領袖峰會上,“生物技術在現代農業經濟中的應用”分會無可避免地提到了轉基因問題,這是一個敏感但是又有些陳舊的話題。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林敏在演講時,對中國轉基因技術在國際上所處位置做了闡述:和印度一樣處在第三梯隊,基因專利不及美國的1/10,71%的水稻基因專利、90%以上的玉米基因專利和75%的棉花基因專利都掌握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手中。而轉基因若提高作物耐旱、耐堿等特性,就會增加很多可種植面積。
對于轉基因的安全性問題,林敏表示,轉基因是人類有史以來研究最透徹、安全管理最嚴格的食品,中國三屆政府都投入到安全研究中,獲得一系列詳實的轉基因安全評價數據,很多傳統農產品也有毒,不能單獨說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只能說和非轉基因食品一樣安全,我國農作物在很多方面已經國際領先,但遲遲不能推動,就是由于發展環境不好。
林敏是一位熱切的轉基因擁護者,他還積極接受采訪說明轉基因的安全性。但是坐在觀眾席上的湖南農業大學博士柳亦松認為這種說明方法根本沒有用,“民眾根本就不聽,你說經過了安全評價,他們會認為這個安全評價體系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我吃飯的時候,經常會有人問我轉基因是否安全!绷嗨勺龀鰺o奈的表情,他認為這個問題的根源在于信任。
有時候并不是專家們刻意提到轉基因技術,而是因為現代育種中基因技術已無法繞過,就如一位與會專家所說,傳統優選優育是根據經驗總結,而基因則是起內在決定作用的破解密碼。
盡管專家們在熱烈地使用轉基因改變農作物和水產品的性狀,但政府在輿論面前,對轉基因農作物的態度更為謹慎。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曉亞昨日表示,這“只是暫緩”。
追求實際的科學家和企業們卻并不遲緩,他們依然在積極推進,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所長黃三文希望未來團隊發展到2000名,產值達到百億元。這個研究所位于深圳大鵬新區,今年4月份才掛牌成立。這背后當然有深圳市政府發展高端產業的推手。
深圳市一直在推動基因技術,2010年深圳市引入著名科學家鄧興旺,成立深圳市作物分子設計育種研究院,該研究院副院長唐曉艷介紹,該研究院的主要業務是生物育種。而總部設在深圳的創世紀種業公司,已在生物育種中走了很多年,其國際運營副總裁劉建衛表示,每年收取轉基因專利費500萬-600萬元,2013年研發投入1754萬元,將營業收入的8%-10%投入到科研中。
昨日的不少活動都和基因技術有關,當基因技術用于治療癌癥,治療疾病時就獲得支持,即使這些治療是以局部干擾改造基因的方式進行,但一旦用于農作物,就被當做一項邪惡的技術。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