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持續的化工污染,牧民們想知道排放的污水到底含有哪些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他們是不是應該逃離這片祖祖輩輩生活的草原
化工污染侵入草原
□本刊記者 孫愛民/文
2014年8月下旬,位于毛烏素沙漠腹地的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烏審召鎮迎來一年中難得的雨季。這本是水草豐沛、馬壯羊肥的季節,是牧民一年中最輕松的草原放牧季,但查汗廟大隊的牧民吉日嘎拉達來一家卻輕松不起來。
吉日嘎拉達來三兄弟有近3000畝草地,能供養五六百只羊,正常情況下這意味著大約20萬元的年收入。然而,吉日嘎拉達來家現在是貧困戶,住著幾十年前蓋的沒有通電的簡陋房子。“草料根本不夠吃,每年都要花錢買料。這五六年每年都要死幾十只羊。”吉日嘎拉達來無奈地告訴《財經》記者,六年來他的羊群中已經死了150多頭羊,為控制死亡率,每隔五年都要對羊群“大換血”,整群賣掉,然后購買新品種,這對于放了幾百年牧的牧民來說是難以想象的。雪上加霜的是,兩年前,家里一匹參加過重要比賽并獲獎的賽馬突然死亡,曾經有人愿出6萬元購買這匹馬。
烏審召鎮防疫站解剖了賽馬尸體,發現賽馬的死亡跟被污水浸泡過的草與沙子直接相關,屬于中毒表現。吉日嘎拉達來將這些“怪事”歸咎于2公里外的近鄰——察汗淖爾。在蒙語中,“淖爾”即是“湖”的意思。
這“湖水”非上天所賜,是從3公里處的烏審召化工園區排出,逐漸匯集入這個面積達10平方公里的污水湖。以“高端化學品與化工新材料生產基地”為產業發展定位的烏審召化工項目區,是圖克工業園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視為自治區級循環經濟示范園區。然而,污水的聚集,令周邊牧民的疾病與怨憤也日漸增長。一場有關生產與生存、財富與生態的斗爭在數年間持續開展。
死鳥何來
連續幾場大雨后,察汗淖爾里邊的污水溢了出來,流到吉日嘎拉達來家的草原上。干旱了幾個月的草原很快將大部分水吸附,只留下幾灘水塘泛著白色的泡沫與刺鼻的氣味,在水塘邊吃草的羊群時不時會來喝幾口水。
循著異味向西南走2公里便是察汗淖爾,湖面被一條堤壩分成南北兩部分,低洼的南側湖水較少,呈暗紅色,沒有任何氣味;北側湖水則幾乎溢出堤壩,深黑色的湖水上漂浮著五顏六色的泡沫,刺鼻的氣味向草原深處飄散。
察汗淖爾原是一個天然的堿湖,后來一家制堿企業來此地設廠生產天然堿。隨著堿礦被采空,制堿企業撤出,留下巨大的坑,承接了周邊化工企業的廢水。近十幾年來,這片荒漠與草原相間的土地上,化工企業從一家增長到六家,并形成一個聚集的化工企業園區。極度依賴水源的大型化工企業在將原材料與地下水轉變為工業產品的同時,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幾乎與產品等量的廢氣、廢水、廢渣。
一條流著暗黑色污水的小溪匯入察汗淖爾北側,小溪的源頭是一口直徑1米的排水管。距離排水管2公里,有一處只有幾灘水的湖灘,水面上零零星星漂著鳥的尸體。百米之外,還有數十只死鳥,兩只奄奄一息的小鳥窩在水邊。一位牧民稱,從7月17日起,湖灘上就開始發生鳥類離奇死亡事件。這位牧民自家的牛也開始走不了路,兩天后便死了,“過來埋死牛的時候,發現水塘上面漂著一層死鳥,下午鎮政府雇人掩埋了”,但每天還是有死鳥出現。而離此處3公里的蘇白淖爾湖內沒有發現死鳥現象。
在烏審召鎮政府的公告欄上,由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出具的《查汗淖爾野生鳥類死亡初步診斷報告》顯示,截至7月31日,死亡鳥類達500多只。
“引起此次野生鳥類死亡的主要原因為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未檢測出禽流感與新城疫病毒。”該報告審核人、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何宏軒稱,這次檢測是在事情發生后半個多月以后、由國家林業局組織的一次實地檢測。
2009年當地也發生過一次大批鳥類死亡的事件。何宏軒告訴《財經》記者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急性感染屬于野生鳥類與家禽中常見的疾病。對于牧民懷疑的鳥死亡是否與污水湖有直接關系,何宏軒說,“這需要連續幾年的數據與樣本對比才能給出確定的結論,但是不能完全排除污水湖的影響。”
處理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死鳥尸體,應進行深埋,并在附近家禽飼養區域進行消毒防疫。然而,烏審召鎮被掩埋的死鳥,牧民只用一根樹枝就能輕易把鳥尸從掩埋地挑出來。該鎮也沒有進行消毒、防疫等防疫措施。
當聽說附近還有數頭牛死亡時,何宏軒稱,“事情可能就沒那么簡單了。”他叮囑牧民一旦再發生牛死亡,要立刻通知他,以便馬上進行檢測確定病因與病源。
舉報無效?
自2014年以來,八名湖區附近的牧民自愿組成了巡邏隊,不定期沿著這條管道拍照、錄像。當地牧民告訴《財經》記者,這條管道直通化工園區的污水處理廠。7月底,牧民向內蒙古環保廳舉報后,這根排水管曾停排十幾天。
“我們掌握了大量化工園區內化工企業與污水處理廠非法排污的證據。”牧民稱,“排污口排放的水白天水清、量小,味道也沒那么大,晚上水量、味道更大,附近十幾公里都能聞到。一旦舉報,或者牧民集合到鎮政府或者廠區反映情況,他們就立刻停排。”
今年6月份正值內蒙古環保廳為期兩個月的環保綜合執法檢查和整治活動的開展時期。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主任藥師孟根就在當月向環保部門舉報污染事件。之后,排污減少,甚至停排了一陣。
7月,一位網民在目睹了查汗淖爾鳥類不正常死亡事件與湖區附近一位女性牧民罹患多種疾病后,在微博上發帖希望能引起相關部門對烏審召化工園區工業污染的重視,發帖當天,該網民即被烏審召鎮公安部門拘留審問,寫了保證書后被釋放。
不過帖子引起了環保公益組織天津濱海環保咨詢服務中心、內蒙古環保聯合會的關注。他們來實地調查后,相繼發函要求環保部門調查污染。鄂爾多斯市環保局在8月初發出一份調查處理報告稱,經調查,未發現有化工企業擅自將工業廢水直接排放至污水湖,除發現內蒙古蒙大新能源化工基地開發有限公司擅自將未處理的生活污水接入園區內博源水務的清潔廢水管網,最終排入查汗淖爾外,其他化工企業均“按照規定將有機廢水、生活污水和高濃鹽水通過單獨管道排入污水處理廠”。
籌建于2007年的烏審召化工園區,進駐有五家化工企業和2011年才建立的博源水務有限責任公司烏審召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2011年前,生產甲醇的內蒙古博源聯合化工有限公司、內蒙古蘇里格天然氣化工有限公司將未經處理的有機廢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查汗淖爾內。這與牧民反映的“污水處理廠之前大量污水直接排放到湖里”相符。
在鄂爾多斯市環保局的回復函中,對于污水排放大戶周邊廢水監測點監測的統計標準引用的是《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96)。而原國家環保總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早在2002年12月27日就發布了《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8978—2002)。后者備注,“2002年以前對城市污水處理廠的管理執行前者。”前者相當一部分標準值偏寬,如,對城鎮污水處理廠出水而言,重金屬、微污染有機物、石油類、動植物油、LAS等指標標準值偏寬。
鄂爾多斯市環保局在相關指標認定時,采用了前者——《污水綜合排放標準》,而認定的對象企業卻都是在2002年以后才建成投產的。
按照鄂爾多斯市環保局的介紹,園區內的污水處理廠設計處理規模為每天2.5萬噸,實際每日處理有機廢水2880立方米。一位曾經在污水處理廠工作過的牧民告訴《財經》記者,污水處理廠根本就不是全天滿負荷運轉,大部分時間是在接到環境污染舉報、環保部門來檢查時才開啟設備,“開動機器、添加化學品與各類菌都是要成本的,直接把各廠來的污水偷偷排放出去,能省下一大筆錢”。
烏審旗環保局發給內蒙古環保聯合會的復函有兩頁,稱牧民舉報的三處排污口分別為三家化工企業的清潔廢水、雨水和應急管道,“均已辦理排污許可證”。復函中未提及對化工企業與污水處理廠的監測與流量統計工作。
按照鄂爾多斯市環保局的表述,上述企業的有機廢水、生活污水、清潔廢水均應通過單獨管道排入污水處理廠。
鄂爾多斯市環保局、烏審召鎮環保局的工作人員均拒絕接受采訪,表示以發給內蒙古環保聯合會的報告與函為準。烏審召鎮化工園區管委會與污水處理廠的工作人員對《財經》記者稱,“一切以環保部門的調查結果為準。”
生存之爭
在當地牧民布日古德家的房子周圍,分布有七口水井,都是近些年先后打的。“第一口井1.5米,當時地下水充足,稍微挖個坑就有水出來,可以直接飲用。這邊開始建廠后,水井出水就不夠了,第二口井8米,然后是50米、80米、120米、150米。”2013年,打了不到半年的150米井也沒水了,無奈之下,布日古德花1萬多元打了200米的深水井,“如今這200米的井也不是隨時都有水”。
烏審召鎮為缺水地帶,年降雨量僅360毫米左右,降水少且分布極不均勻,蒸發量又大。
然而,正在規劃建設的500萬噸級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區,同時是自治區循環經濟示范園,稱“地下水資源較為豐沛”來招商引資,用每年幾百萬立方米的地下水換取企業的進駐。“深水井附近的牧民早已經無水可吃,現在又碰上累積了多年的污水滲透到地下。”孟根說。
在畜牧業不掙錢甚至虧本的今天,不是每一戶烏審召鎮的牧民都舍得拿出1萬多元打一口不知什么時候又要干涸的深水井,更多的牧民選擇到遠離化工園區與水井處的牧區去長途運水。
講述內蒙古牧民生活的變遷時,60多歲的巴拉吉老淚縱橫。“以前哪有工業廢水、廢氣,我們連生活垃圾都沒有,老年的牧民甚至還保留著在牛糞上小便的習慣,生怕把草原上的地皮給沖壞了。”巴拉吉說。
巴拉吉曾經是烏審旗人大的人大代表,在任職期間,曾與多位蒙古族人大代表多次聯名提交有關環保污染狀況的議案。
從陜西榆林遷居至烏審召鎮30多年的一位楊姓司機,曾多次目睹無奈的蒙古人聚集在一起到鎮政府與化工廠門前反映情況,要求停止污染。面對牧民與化工企業之間日益激化的矛盾,當地政府部門處于兩難的困境:一方面是好不容易招商引資過來的企業與客觀的財政稅收。
據報道,2011年,這一產業園實現工業總產值23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9.6億元;實現銷售收入22.6億元,稅收3.7億元。
而另一方面是不斷累積民憤。巴拉吉告訴《財經》記者,一次數百名牧民到鎮政府門前反映環境污染的狀況,時任烏審召鎮黨委書記、現任烏審旗分管工業的副旗長張志雄面對憤怒的群眾說,“排到湖里的水也不是污水嘛,還能拿來蒸饅頭。”早已從排水處接了一瓶污水的巴拉吉將水瓶遞給張志雄,并要求他喝一口,“他頓時啞口無言”。
每年接手數十件環境訴訟的中國政法大學環境資源法研究和服務中心訴訟部副部長戴仁輝表示,烏審召鎮環境污染問題,帶來的文化沖突、生產生活方式的沖擊是不可想象的,“以放牧方式謀生存數百年的內蒙古人,在突然見到這樣對環境掠奪式攫取與破壞后,其震驚與憤怒程度可想而知”。
其實,當地政府也認識到化工園區的建設會對當地牧民生存環境帶來的影響與破壞。在水井全部枯竭的烏審召鎮塔北廟小隊,當地下深井剛開始建設時,就有一條自來水管道同時建成。烏審召鎮從2012年開始便在鎮東3公里處開始建設牧民的移民區,規劃在建成后將化工園區輻射到的牧民搬遷出來,但“由于資金問題去年就停建了”。上述楊姓司機稱。
牧民的要求很簡單,“只是想知道近些年出現的這些怪病、莫名其妙死的這些牲畜與禽類是不是跟污染有關,排放的污水到底含有哪些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他們是不是應該逃離這片祖祖輩輩生活的草原”。孟根說。
孟根是30年前從烏審召鎮走出去的大學生,如今家鄉的環境令他感到十分憂慮,“希望政府與企業能對當地牧民有點責任,能讓相關的信息更加透明與公開。”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