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債“黑云壓城”
審計結果遲遲未出 政府負債納入政績考核
本報記者 吳建華 北京報道
地方政府債務審計的結果未出,中央就已敲響警鐘。
12月13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明確明年工作任務時首次提出,“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此前,自今年8月1日開始的地方債全面審計,一直被看做是新一屆政府上臺后的正式“摸家底”,其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12月16日,銀監會黨委擴大會議提出,進一步健全對地方政府貸款的風險識別、評級與管理體制,確保平臺貸款余額不增,結構優化,還款來源落實。
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微博]日前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中央的表態來看,已經透露出地方政府債務的嚴峻性,地方債審計結果應該已經統計出來,只是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去發布。
摸底債務規模
被稱為史上最大規模、最徹底的地方債審計已過去四個月時間,審計結果依然沒有公布。
本報記者就地方債審計結果及公告時間向審計署相關部門求證時,一名工作人員以領導不在為由婉拒了記者的采訪請求。
審計結果遲遲未出,等來的卻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于地方債務的嚴厲態度。會議首次將控制和化解地方債作為明年經濟工作要點。
劉勝軍表示,從中央的表態來看,已經透露出地方政府債務的嚴峻性。他認為,地方政府性債務的規模接近20萬億。
中華企業家聯合會會長保育鈞12月14日對媒體表示,地方債務遲遲不公布很可能是由于審計結果超出中央預期。“地方債可能超過20萬億,接近2012年GDP的50%。”他說。
今年以來,各方研究機構、學者紛紛發布對地方債務的測算,大致是在16萬億至20萬億之間。
除了絕對數值,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地方政府的融資成本正在持續上升。根據審計署數據,銀行貸款占地方債務來源近80%。
城市中國計劃研究報告指出,早期融資平臺通常可采用利率下限進行貸款,拿到基礎利率優惠的九折。而隨著銀行對地方政府貸款風險的不斷重視,2010年地方融資平臺的平均貸款利率已經達到6.5%-7%。
另外,現在發改委審批的城投債票面利率在7.05%左右,加上2-3個百分點的發行成本,其綜合成本已經上升至9%-10%。由于央行對融資平臺的控制,一些應收賬款信托、BOT,甚至高利貸正成為地方政府新的融資手段。
口徑模糊
此前,在媒體間廣泛流傳一條消息稱,審計結果之所以未發布是由于相關部委之間因統計口徑差異有爭執。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認為,統計口徑之爭的背后是地方債沒有一個明確的債務準則。他對本報記者表示,針對五花八門的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債務,哪些是直接債務,哪些是或有債務,融資平臺中公益性項目和競爭性項目的負債等都必須要有明確的界定。
另外,我國下級政府債務理論上構成上級政府的或有債務,而目前的審計工作通常局限于政府的本級債務。
劉尚希認為,“雖然亟須建立新的債務準則,但審計署也可以按以前的口徑公布數據。”劉勝軍則認為,審計結果將很快公布,只不過“現在畢竟是學習三中全會,凝聚改革共識的重要時期,一下子扔出這樣一個‘重磅炸彈’,各界難以接受”。
化解之道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后,各有關部門已經開始采取行動。
12月10日,中組部發布《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首次將政府負債納入政績考核重要指標,強調要“強化任期內舉債情況的考核、審計和責任追究,防止急于求成,以盲目舉債搞‘政績工程’”。
12月16日,銀監會在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黨委擴大會議上提出進一步健全對地方政府貸款的風險識別。同日,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提出,要建立在地方政府信用評級基礎上地方發債的管理體制。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在2014網易經濟學家年會上對本報記者表示,短期而言化解地方債風險主要有四個方向:地方政府還一部分,銀行承擔部分壞賬,推動資產證券化以及融資平臺破產重組。
劉勝軍則強調,地方債的治本之策還在于增強預算民主、公開,加強各級人大對政府債務的監督審查作用。劉尚希認為,要化解地方債風險,首先要對地方債有明確的標準。
“按照現在的體制,目前各級政府只對本級財政負責,各管各的,從省到鄉鎮各級政府沒有一個全盤的監控,債務就很難控制住。”劉尚希說,“省里對縣、鄉整個債務的分布情況、增長情況都得有一個全面的監控。建立這么一個管理系統,條件上完全具備,關鍵是體制上有沒有這種意識。”
對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地方政府性債務分門別類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的表述,劉尚希認為是長期的制度建設,短期內難以實現,還有很多基礎性工作要做,比如相關會計準則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