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氣“萬里長城”更新難題:牽一發而動全身
金慧瑜
[ “油氣管網是商業經營,企業來改造,但有一部分市政管網,屬于公共事業,部分是商業經營,部分是財政出錢。” ]
“11·22”黃島爆燃事故將業界的目光聚焦到了地下:誰來守衛腳下數萬公里的“地下長城”。
根據公開信息,截至2012年上半年,全國油氣管道總長度達9.3萬公里,預計2015年達到15萬公里。“我們需要警醒,但也不必人為恐慌。”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油氣專家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目前大量老舊、新建管網并存,平時的改造不力所造成的隱患在當下成了集中爆發期。
“現在是政府、公司,大家都在管,但真正緊急的時候卻發現原來都是死角,平時沒有做好綜合演練,沒有執行好制度。”該專家向本報記者稱,“特別是一些有歷史的老城區、西部地區的管網基本都是上世紀80年代建造的,已經進入了更新期。”
而在更大范圍內,管網的腐蝕老化、人為破壞等正成為日益迫切的問題。
“除了打孔盜油、打孔盜氣這種主觀惡意的破壞以外,還有一些是在施工過程中產生的。”一位長期研究油氣管控的資深人士告訴記者,城市改變大,施工的時候協調性不好,施工隊伍的專業水平也不是很高,有時候就會在城市改造中挖斷管道,輕則輕微損害,重則泄漏。
前車之鑒早已有之。2013年1月13日下午,中石化茂名石化公司湛江至茂名輸油管發生原油泄漏事件,約10余噸原油流入南溪河。更早時的2010年5月2日,中石化的東黃復線也曾因地方違章施工致使管線受損跑油,東黃復線緊急停輸。
多數業內人士認為,此次事故發生后,管網改造投入會日益加大。
“任何一個國家都會面臨有新有舊的過程 。”事實上,上世紀90年代,墨西哥也發生過類似青島爆炸的事故。墨西哥此后將輸油管線改道城外,在下水道中也配置了高科技監控系統,實時監測可燃和有毒氣體的濃度。
“管網重疊、占壓、老管線更新、日常監測、內監測,這些都是方向。”一名投資人士認為。
事實上,改造是個系統性難題。
2011年9月,中石化就發出環評公示,計劃對東黃復線黃島油庫的出線段改線15~16公里,原因即為山東各地市、縣級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東黃復線等管線所處的郊區變為繁華城區,管道陸續被占壓,導致管道無法搶維修,即使一些沒有占壓的建筑物也離管道較近,無法進行管道防腐層大修,存在一些安全隱患。而到了今年4月,中石化又發出第二次環評,但項目仍未動工。
背后原因仍難以厘清。但可以想見的是,管網改造是牽一發動全身的事情。
“油氣管網是商業經營,企業來改造,但有一部分市政管網,屬于公共事業,部分是商業經營,部分是財政出錢。”這名油氣專家說,因涉及一些城市周邊地區,會受到不同地區政府之間的牽制,不是一家石油公司能解決的。
“大同當時是趁著造城的機會才把地下管網都改造過來,但不是每個城市有這個機緣,而且不在自己身邊,沒發生特定的事情,大家還是都會覺得不方便。人們對改造是有著不同的判斷的,是否、何時需要改造是一個認識的過程。”一名參與過大同管網改造的人士表示。
此外還受到技術的制約。“譬如當一些探測泄漏的設備裝置在地面上就能做探測的時候,才能支撐改造。”一名學者表示,他們在2005年經歷過某個城市的油氣管道改造投標,當時的國內檢測技術是在8000~10000元/公里,而國外先進技術因為測得更準、動態,每公里改造成本需要1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