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11月18日電(徐曼曼)近日,《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文發布,其中財稅體制改革居于重要地位。財稅體制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已經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主線索。公報中關于財稅改革有何新提法?其背后又蘊含哪些深意?房產稅、資源稅、消費稅等改革后是否會加重宏觀稅負?《預算法》何時能夠修訂?這些都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
天和經濟研究所專委會專家、天津財經大學財政科學首席教授李煒光[微博]在接受新華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報中提出的“穩定稅負”意味著在房產稅、資源稅、消費稅的增稅改革中,必須同時采取減稅改革予以對沖,以保持宏觀稅負不會上升。
新華網:三中全會公報中,有關財稅改革有什么新的表述?
李煒光:從三中全會公報中有關財稅體制改革的表述可以看出,財政的地位大大提升。“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這一表述在歷屆三中全會中都是沒有的,它將財政提到國家層面,過去人們將財政理解為政府的一個政策工具,將財政與稅收等同,而公報將這一認識矯正過來,可以說,這種財政思想是一個很大的提高,對中國來說是創新。
新華網:如何推動財政制度現代化以提高國家的治理能力?這其中我們現在又有哪些不足之處?
李煒光:國家治理、依法治理,是中國向現代國家轉型的明確標識。在法制和責任制這兩方面我們目前還比較薄弱,這一情況正在逐步得到改變。首先全會比較強調法制,公報中要求建設法制中國,在財稅體制改革中提到要完善立法。其次是責任制。治理本身最重要的核心是加強責任制。我們現在的問題在于,責任制沒有建立起來,這會影響施政的效率,同時造成資源配置程度不高,浪費情況嚴重。貪腐行為普遍。
新華網:從“結構性減稅”到此次公報中提到的“穩定稅負”,我們應當如何理解?圍繞整體稅負問題,社會各界的爭論也由來已久,如何看待我國的宏觀稅負?。
李煒光:這也是歷屆三中全會公報中首次提到的一個表述。“穩定稅負”看起來似乎對稅負問題的界定不是特別清晰,甚至不太到位,但實際上是有其背后深意的。我的理解是,目前企業和居民個人的稅負還很沉重,但國家面臨著稅制改革,很多學者呼吁要加強直接稅,間接稅的部分地位要被直接稅取代,具體來說,房產稅、遺產稅、贈與稅等稅種都要進行稅制改革。中央提出“穩定稅負”意味著不論稅制如何改革,宏觀稅負都不能再加重。我們可以進行稅制改革和稅制優化,但不能再加重企業、個人的稅負。
稅制改革中最容易出的偏差就是,舊的稅種沒有改變,稅制結構沒有調整,但是新的稅種出現了,結果造成納稅人的稅負加重。目前房產稅、遺產稅、資源稅、消費稅的改革都在醞釀當中,怎樣在開征新稅的時候,舊的稅種稅負要減下來,這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稅負目前偏重的情況下,一旦再加重,對擴大消費、增加投資、擴大內需都是不利的。
有些稅種,像房產稅、遺產稅的開征有其必要性,但從當前來說,稅制結構已經造成納稅人負擔比較重,增稅又涉及到政府收入來源,因此新稅舊稅完成替換的過程中需要謹慎。
新華網:“實施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如何解讀?《預算法》該如何修訂?
李煒光:過去我們提的是預算公開,而此次公報中提出的是“透明預算”,這一提法的改變直接點到了問題的實質。公開是一個做法,政府部門做了這件事,但可能做得不到位,或者只是公開了一部分,翻開賬本讓大家看,但是上述情況都不能叫透明。公開是一種措施一種手段,公開的目標是做到預算透明。
透明就含有制定標準,法律上有《保密法》的規定。我認為,凡是不涉及國家核心機密的領域,預算數字都是可以公開的,即使是涉及到航空航天、國防這些重要機密,也應該事先把預算公開的范圍劃清楚。
2011年,中央各部門第一次陸續公開“三公”經費賬單,但預算公開執行了一段時間,勁兒不那么足了,輿論關注的力量減弱了。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預算制度沒有運行在法制軌道上。因此,既然公報提到透明,我們應該思考《預算法》目前的條文規定能做到嗎?施政的環節能保證透明嗎?透明程度如何?公眾是否能接受?這些都值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