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阿思達克通訊社11月6日訊,多位智囊專家對大智慧通訊社表示,受石油的特殊戰略地位所限,石油壟斷破局恐艱難。原油、成品油進口權的放開或將率先破局,但管網獨立暫時難以做到。
三中全會前,高層多次強調要更多地釋放市場活力。國研中心383方案將打破壟斷,加快基礎產業領域改革作為八個重點領域改革之一,其中石油領域改革被重點提及,結合此前中石油反腐力度空前的背景,讓市場對于石油領域破壟斷有諸多猜測和期待。
拆分中石油對打破壟斷作用較小
自8月底,中石油的數名高層領導被調查以來,中石油要整改的消息引發了各方關注,市場上更是傳出多種拆分方案。
國資委專家周二接受大智慧通訊社采訪時坦言,中石油拆分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就打破壟斷這件事而言,拆分沒有意義。打破壟斷應該是產業鏈的各個階段都能讓企業都自由地進入,增加市場競爭和政府監管。
中國石油大學中國油氣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和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微博]也表達了類似的意見,認為就目前情況而言,基礎能源領域改革中不太可能會有拆分中石油的內容,現有的拆分方案基本都是為拆分而拆分,沒有實質效果。
對于目前的石油產業鏈,上述國資委專家分析,其實目前民營資本和企業已普遍進入石油產業鏈,甚至鉆探打井環節民營企業給中石油帶來了危機感。但不得不承認,由于資金和能力所限,在勘探、煉油和零售等環節,民企難與國企競爭。
對此,不少專家呼吁放寬民營企業進入石油行業的標準。比如行業上游的勘探和開采環節對民資要求過高;對供油運輸環節、原油和天然氣的進口資質、民企進口量要逐漸放開,以及在資金信貸方面給予一定傾斜等等。
但上述國資委專家也認為,石油行業不同于其他普通行業,它和國家戰略息息相關。縱觀國際,石油公司基本都是大公司,并有國家背景在后面支持,僅靠公司自身難以負擔巨大投入,也難保障它的安全,這是民企難做到的。而且就價格調節而言,國內油價逐步與國際接軌,將和國際油價聯動性更強,民企起到的作用有限。
石油進口權有望放開,管網獨立將是未來趨勢
在眾多門檻中,原油、成品油進口權的放開恐將率先破局。根據已公開的信息,國家發改委、商務部正就進一步放 開原油、成品油進口權有關事宜進行研究,擬出臺一份平衡各方利益的方案。10月14日,國家能源局也下發了關于《煉油企業進口原油使用資質條件(征求意見 稿)》,對申請使用新增進口原油的煉油企業設定資質條件征求意見。
董秀成稱,目前原油、成品油進口權的放開已成業內共識,方向應該是根據相關準入標準,如是否符合產業政策方向,基本資質、油品質量是否滿足要求等,增加一批具有進口資質的企業。
據了解,目前我國只有中聯油、中聯化等少數幾家企業擁有原油進口權。國研中心的383方案提出,要放開對進口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的限制。
國研中心383方案提出,要將石油天然氣管網業務從上中下游一體化經營的油氣企業中分離出來,組建若干家油氣管網公司。再次引發關于石油天然氣管網獨立的討論。
中國石油大學中國油氣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對大智慧通訊社表示,目前管網獨立不太可能去實施,而且現有條件下,管網獨立的弊大于利。
他解釋,目前中國的石油天然氣管道和國外差距還很大,只能稱之為管線,還沒有形成網絡,管道的建設和需求是有差距的。需要繼續投入建設,資金需求非常巨大,可能上千億、萬億,獨立出來的新公司根本無力負擔,中央財政壓力也很大,至于民營企業恐怕更是難以負擔。
據了解,目前中國油氣管網長度為10萬多公里,其中70%由中石油管道公司控制。據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預計,“十二五”期間,中國石油管道業務總投資將超過4600億元人民幣,境內外新建管道6.5萬公里,其中原油管道8000公里,成品油管道1.6萬公里,天然氣管道4.1萬公里。
董秀成指出,雖然說目前管道獨立弊大于利,但未來而言,管道獨立是具有可能性的,也是趨勢所在。等到管道建設形成一定規模再剝離,專門的管道公司投資量就會小很多,可以通過一些小管道工程就形成全國性管網。
中國能源網首席研究員韓曉平也表示,管網獨立是大勢所趨,管網屬于公共資源,掌握在經營者手中問題很大,其他的經營對手是很難與之競爭的,最終會導致效率低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