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報告稱,三中全會很大程度上可能成為中國甚至全球新興市場未來一段時間的“風向標”
■本報記者 傅蘇穎
伴隨著外資機構看好中國經濟,海外資金呈現出流入的跡象,從數據上看,外匯占款的大幅增長就是最好的佐證,這也從側面印證了中國經濟向好趨勢進一步穩固。
央行29日發布的貨幣當局資產負債表顯示,9月央行口徑新增外匯占款大幅增長,9月末余額達253548.68億元,較8月末的250866.64億元增加2682.05億元,增長幅度觸及5個月新高。
國際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微博]指出,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的預期變化導致企業售付匯和結售匯出現變化,最終導致央行外匯占款的變化。
人民幣匯率升值的預期是市場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判斷的具體體現,從國內方面看,我國8月進出口貿易在7月恢復的基礎上繼續向好以及主要宏觀經濟數據指標都表明了我國采取的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從國際方面看,美國量化寬松政策退出的預期放緩,新興市場的貨幣出現探底反彈,再加上我國經濟向好趨勢明顯,人民幣面臨一定的升值壓力,外資流入的進一步加劇就是最具體的表現。
分析進一步指出,由于美國政府兩周關門事件的負面影響,以及對債務違約擔憂,國際大宗商品市場普遍振蕩,并因此產生了向下預期,新興經濟體前期資金外逃現象與最近因美國債務違約擔憂形成較大反差,比較之下,中國成為安全避風港,因為無論是仍然疲弱的新興市場國家,還是美國,以及仍然沒有走出泥潭的歐洲,都不能讓投資者放心。隨著中國改革進程的加快,特別是中國新一輪外交攻勢,都表明,只有中國更適合長期投資,中國也具備政治穩定和經濟增長土壤。當然,僅從這些外匯流入還尚難判斷其中長期資金占比有多大,但至少說明,外資不但沒有大舉逃離中國,反而在大幅增加,預計這種局面還將持續。只是有所擔憂的是,央行可能借對沖外匯流入過程,適度收縮信貸增長。
近日一份針對國際經濟學家和政治分析人士的調查顯示,外界對于三中全會后的中國經濟前景普遍抱有更大信心。高達87%的受訪者表示,對中國政府在三中全會后實施下一步改革藍圖的能力有信心。
其中,高盛、瑞銀等大行認為,本次三中全會將設定中國未來幾年所有重要領域的改革框架和方針。而瑞銀有關人士甚至樂觀地表示,哪怕沒有任何改革出臺,中國經濟仍能保持7%的增長。
三中全會召開時間在即,德銀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稱,三中全會很大程度上可能成為中國,甚至全球新興市場未來一段時間的“風向標”。
渣打發布的一份報告還指出,“中國經濟進入復蘇模式,我們預期四季度復蘇態勢將會持續。”
中金發布的報告則是,投資驅動增長企穩,認為四季度經濟環比增速將保持平穩,全年GDP增長目標維持在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