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微博]北京10月30日電 (田雪)“轉基因”問題一直備受社會各界關注。日前,農業部新聞辦公室發布的《轉基因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一文,引發了網民的熱烈討論。28日,人民網記者就網民所關心的七大疑問,采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
熱點問題:【“轉基因增產”是真是假?】 【主糧轉基因商業化是否已經實現?】【轉基因導致進出口增加?】 【“轉基因技術”受制于人?】【美國人不吃轉基因?】【轉基因產品是否安全可靠?】 【“轉基因”路在何方?】
疑問一:“轉基因增產”是真是假?
此前,農業專家解釋“轉基因抗蟲、抗除草劑品種能減少害蟲和雜草危害,減少產量損失,實際起到了增產的效果”。隨即,網上有質疑稱“產量不是由單一基因決定,農業上的增產更是受多種因素影響”,同時反問“如果旱災水災造成顆粒無收,我們能不能說轉基因種子和農藥投入增加了更多的損失呢?”
“轉基因增產”沒有疑問 不是單一基因所致
黃大昉表示:“從基因來講,增產不是單一基因而是綜合因素、很多基因決定,不要簡單地理解沒有增產基因作物就不可能增產。增產實際上從科學界來講是沒有疑問的。”
他舉例說:全世界從1996年實現轉基因作物大規模產業化到現在已有17年,1996年面積是170萬公頃,現在是1.7億公頃,17年里面積增長了100倍,如果不是增產不可能達到這么快的推廣速度。又據國際上一家很有影響力的BB科技咨詢公司調查報告,17年間全球農產品增值982億美元,其中的效益是因為保障了增產,另外一半的效益是因為減少了農藥、人工等支出,節約了工本。此外,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玉米平均單產是1畝地400公斤左右,現在單產是600公斤。究其原因,第一、美國推廣了轉基因玉米、抗蟲玉米、抗除草劑玉米,盡管不是直接用于增產,但它保障了玉米產量的提高。第二、所謂轉基因的育種,不是單一技術而是把轉基因技術和其他的先進技術結合到一起,最后增產。
黃大昉介紹:“從長遠來看,很多國內外科學家都在研究直接增產的基因,比如袁隆平院士在研究光合作用基因,希望把光合作用基因和雜交技術結合,可以達到更高產的目的。”
那么,到底是否有所謂的“增產基因”呢?黃大昉告訴記者:“沒有簡單的‘增產基因’這種說法,跟增產相關的基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現在大規模應用的抗蟲害、抗除草劑基因以及其他相關性更密切的基因,比如光合作用基因等等。”
疑問二:主糧轉基因商業化是否已經實現?
據專家介紹,目前已有28個國家批準了25種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種植。網民質疑“現在是否有哪個國家的主糧轉基因商業化?” 而今年7月,我國61名兩院院士聯名上書請求盡快推進轉基因水稻產業化。
主糧在某些國家已大面積商業化種植
黃大昉表示:“所謂主糧,各個國家情況不一樣,大家的理解也不完全一樣,以前我們國家有小雜糧,把玉米算做雜糧。主糧好像就是小麥、水稻,其他就是小雜糧。實際上這個概念并不準確,玉米現在不僅是人吃的,也作為飼料、工業原料,從用途來講越來越廣泛,種植面積也越來越大,是第一大作物。在美國,大豆和玉米都是主糧,因為他們70%食品的加工成分都用了玉米和大豆。以玉米、大豆尤其是玉米為代表的糧食作物,在全球占很大部分,美國90%玉米都是轉基因的,全世界現在也有將近一半或是三分之一的玉米是轉基因的。所以應該說某些國家已經開始實現主糧作物的大面積商業化種植。”
我國轉基因水稻未實現商業化并非技術原因
“我國轉基因水稻是2009年批準的安全證書,經過了長期嚴格的科學評價,可以說沒有安全問題,和非轉基因水稻一樣安全。” 黃大昉說。
那么,為什么2009年到現在轉基因水稻還沒實現大面積應用呢?
黃大昉坦言:“原因很復雜,但不是技術上的問題,是非技術上的原因。可能是公眾了解不夠,有些疑慮,出現了有關的爭論。這需要做科學普及、科學傳播工作,有關部門還需要在管理上進一步協調。另外,管理部門在這個問題上有些舉棋不定,但我個人觀點是,并不是說因為轉基因水稻有不安全因素才不能推廣。”
談到要如何解決目前面臨的問題,黃大昉提出了“三管齊下”的觀點:“從公眾的角度考慮,科學家就應該更多地宣傳介紹,讓大家打消這個疑慮;另外,如果是領導還在猶豫,就應該把國際上發展的情況,把我國糧食發展的緊迫性做些宣傳;此外,對于有人妖魔化轉基因,制造謠言,也要及時揭露,堅決治理,例如轉基因致癌致不孕等問題。”
疑問三:轉基因導致進出口增加?
農業專家曾表示“巴西、阿根廷等國種植轉基因大豆后成為全球排名第二、第三的大豆出口國;南非推廣種植轉基因抗蟲玉米后,由玉米進口國變成了出口國;印度引進轉基因抗蟲棉后,也由棉花進口國變成了出口國。”有網民存疑,出口和進口是貿易之爭,不完全和產量有關。巴西等國的“農產品出口增加”是否受“轉基因作物增產”的直接影響?
轉基因是“進出口增加”的直接技術原因
黃大昉解釋:“進出口的增加當然是與很多因素有關,比如是政策、價格等等,但它直接技術上的原因就是大力發展了轉基因。巴西原來是出口國,可是那時候出口數量不是非常高,比如大豆,這幾年推廣了轉基因大豆以后,這方面就大大增加。從技術來講,轉基因的技術確實使產量大大提高,給這些國家的出口帶來機遇。”
那么,我國目前的進出口情況如何?據黃大昉介紹:我國這些年農業不斷增長,但由于土地、水等資源的缺乏,農業技術的落后,要想滿足我們13.4億人食物的供應有很多問題,所以只好進口。但他也表示:這不是個辦法,最后還是要靠我們自己,糧食安全必須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對于我國轉基因技術的發展,黃大昉說:“在如果和一些跨國公司比,無論是在研究上、產業化上我們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可是我們有自主的研究體系,也有很好的成果,比如抗蟲水稻、植酸酶玉米,如果國家能夠下決心推動這些產品的產業化,公眾能夠理解產品是安全的,就應當加快發展,這樣的話我國農產品供需矛盾就可以大大緩和。”
疑問四:“轉基因技術”受制于人?
目前,美國處于轉基因技術領先的地位,有網民存疑:“我國使用轉基因技術是否有美方的專利?這樣的話會不會受制于人?”
轉基因技術我國有自主產權
面對網民的擔憂,黃大昉介紹:“現在已經產業化的比如抗蟲棉,以及還沒有產業化但已具備產業化能力的如抗蟲水稻、抗蟲玉米、植酸酶玉米,都有我們國家的自主產權,專利權在我們手里。”
黃大昉還表示:“不是我們發展轉基因就一定要用國外的技術,在發展轉基因技術的時候特別強調自主創新,只有這樣才可以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
黃大昉還介紹了國際通行的互利互惠的技術轉讓做法,他舉例,植酸酶玉米我們有自主產權專利,不過當初用的“基因槍轉移技術”就是和國外公司合作的,同時我們也支付了相應的報酬。國外也會通過這種方式采用我們的技術。在國際上,如果專利保護期限過期,各國也可以采用其相關技術。
疑問五:美國人不吃轉基因?
美國人都不吃轉基因?網絡上關于美國人是否食用轉基因的問題也一直存有爭議,日前,崔永元去往美國調查轉基因問題,尋訪一些人均表示“連轉基因是什么都不清楚”,這又引發了一輪討論。
美國70%的食品都含有轉基因成分
黃大昉指出:“我覺著最重要的就是事實,全世界都承認的事實是美國70%的食品都含有轉基因成分,日本在大量進口轉基因的玉米和大豆,歐盟也在大量進口轉基因的大豆和玉米。所以這個問題我覺著是事實勝于雄辯,沒必要再去爭。”
他還表示:“美國科學界的態度是一致的,轉基因食品是經過安全評價,所以也不需要標記,他們很自然而然地接受。這是因為美國的科學普及做的比我們好,他們很早就發展轉基因技術,對于關心、持有不同意見的人,及時化解疑慮。我們需要學習。”
疑問六:轉基因產品是否安全可靠?
轉基因食品是否真的安全可靠,是一直以來不斷被人們所爭議的話題。
風險不等于危險 國際諸多組織曾發表安全聲明
“轉基因安全風險問題,本質上是個科學技術問題,任何新技術在發展的過程中都存在著風險,技術上的風險應該是在科學界來討論的,我們不應該理解‘風險就等于危險’。” 黃大昉說。
黃大昉表示,事實上,國際對于轉基因的安全問題,聯合國[微博]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包括歐盟食品安全局,都做過很多聲明和報告,明確指出目前經過嚴格科學的評價,依法批準種植、應用和進出口的轉基因產品和非轉基因是一樣安全的。
針對我國的轉基因食品安全監管問題,黃大昉表示:“監管是非常重要的,跟美國相比,在食品安全的問題上我們國內以前確實有不少問題存在,但是在轉基因食品安全上,我們國家做的不比國外差。到現在為止確實沒有發生一例轉基因的安全事件。轉基因食品問題是食品安全管理中最嚴格的。
疑問七:“轉基因”路在何方?
如今,轉基因遭受世界各方質疑,那么,轉基因的未來將會如何發展呢?
轉基因將來會變成一種常規的技術
對于轉基因的未來,黃大昉說:“轉基因將來會變成一種常規的技術。當年很多先進技術現在都是常規技術,比如雜交育種。轉基因技術的生命力在于和傳統的技術進一步結合,使我們原來想到做不到的事可以實現,所以說未來的前景是非常廣闊的。現在轉基因技術還只是處在發展的早期,隨著技術不斷發展完善,將來用途會更加廣泛,也一定會有更多更好的產品問世。”
他還說:“轉基因技術是科技發展的潮流,已經不可逆轉。國際普遍認為,目前,轉基因產業化已進入了戰略機遇期,也就是說抓住了機遇會有更大的發展,產業化發展以后會帶動科技發展,所以現在很重要的是抓住機遇。如果我們抓好了這個機遇,我們就會較快的進入國際前列,反過來說失掉這個機遇,就會被別人控制。”
最后,黃大昉表示,今后應當加強科技專家和公眾的交流溝通,大家一起平等地、冷靜地分析問題。真與假,是與非,我們應當相信科學家共同體,相信國內外權威的管理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