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石家莊5月29日電(記者王昆、管建濤、夏軍)記者在河北、黑龍江、廣西等地采訪了解到,我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主體部分的基礎養老金,自試點開始以來,一直沒調高標準,已明顯低于其他社會保障水平。基礎養老金占農民人均收入比重逐漸降低。
購買力下降三分之一 養老金趕不上低保金
2009年我國開展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并于2012年底實現制度全覆蓋,其亮點是由財政向符合享受條件的農村居民提供每月不低于55元的基礎養老金。試點之初,這55元高于當時全國每月49元的低保金,能為農村老人提供最低程度的生活保障。但隨著物價持續上漲,基礎養老金購買力急劇下降。
黑龍江省肇東市向陽鄉日新村農民朱永財今年69歲,同很多和子女分開生活的農村老人一樣,他和老伴倆單獨過日子。除6畝耕地的發包費外,養老金是他們的主要收入。“55元能干啥?2009年可以買一袋面,現在只夠買半袋。”老朱掰著手指頭算,米、面、油、藥等生活必需品都漲價,養老金“有點不禁花”了。
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測算,基礎養老金實際購買力已在幾年內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從14%下降到8%。目前即便加上個人繳費和地方補貼,很多省份的養老金也就六七十元,仍然不如逐漸增多的“低保金”高。
黑龍江省安達市機關事業社會保險管理局局長張茂生說,近幾年農村低保金多次上調,2012年當地都到106元了,接近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的兩倍,55元已無法滿足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
“很感謝”漸成“不滿意”
“剛開始拿55元時,農民都挺高興,但慢慢發現一直不調高標準,55元能干的事越來越少,一些農民已由原來的‘很感謝’向‘不滿意’轉變了。”黑龍江省安達市萬寶山鎮愛國村村主任張明發現,有些農民甚至有怨言。
中國社科院一項關于農村老人對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水平滿意度的調查顯示,認為現在發放的55元很管用的老年人只占30%,其余70%的人認為這點錢不管用。
“新農保試點之初,多數農民沒想到政府會直接發放養老金,各級財政只花點小錢就受到農民前所未有的歡迎,制度的正效應十分突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呂學靜說,隨著物價上漲,基礎養老金實際購買力不斷下降,一些農民漸生怨言。
記者采訪了解到,基礎養老金太低直接影響農民的繳費積極性。河北省保定市東金莊鄉郭辛莊村處于城鄉接合部,緊鄰保定市高鐵站,全村有900多人。
村支書賈福林告訴記者,目前,接近60歲的村民投保積極性高,45歲以下的村民大部分不愿意投保,經過村干部做工作,他們才勉強參保。如果國家補貼的基礎養老金標準不提高,年輕人看不到長遠的效益,可能會出現退保、斷保。
基礎養老金適度提標 花小錢辦大事普惠城鄉
專家指出,此前為避免地域間待遇不均等問題,新型農村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將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定為55元,前幾年由于沒有實現全覆蓋而沒有調整。但現在制度已經全面鋪開,應該按照收入、物價等因素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
中國社科院勞動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王延中認為,國家應根據物價指數變化、工資增長率等因素,建立符合國際通行做法的農村居民養老險基礎養老金動態調節機制,抵御通貨膨脹,確保購買力不下降。同時,適當考慮經濟增長和居民收入增長等因素,以循序漸進方式讓農村老人分享國家改革發展成果。
廣西人社廳農村社會保險處副處長黃海萍告訴記者,2008年設計新型農村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時,經過科學精算的基礎養老金已經達到100元,但考慮到時全國財政收入水平,最終定在比當時農村低保金人均支付水平略高的55元。如今100元也難以滿足農村群眾養老需求,但其接近目前我國農村低保線,可以保障農村老人有尊嚴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