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長春、邯鄲后,天津上調天然氣價格
天然氣價格改革不等于漲價
據新華社電繼長春、邯鄲本月起拉開天然氣價格上調大幕后,天津隨即跟進,于9日召開天然氣價格上漲聽證會,擬上調9.1%。
此前,國家發改委表示“4月起天然氣價格將大幅上漲”不實。辟謠話音未落,地方“漲價風”便已勁吹,多地出現“搶氣潮”。
資源價改的“小變動”,給人們帶來的卻是“大觸動”。資源性產品兼具公共產品和商品的雙重屬性,面對改革中的“硬骨頭”,如何理順定價機制,在保民生與市場化之間尋求改革的平衡點,體現科學、公平、穩妥,成為關鍵。
價格大幕開啟,“搶氣潮”頻現
每立方米價格將由2.2元漲至2.4元,上調幅度9.1%——天津9日舉行的聽證會公布了待批的天然氣價格上調方案。
從4月起,長春將民用天然氣價格從每立方米2元調整到2.8元,漲幅達40%;河北邯鄲居民生活用天然氣價格也“悄悄”漲價,每立方米上調0.2元。
而部分地方天然氣漲價前數天,一則“4月天然氣價格將大幅上調”消息便開始傳播,多地出現市民排隊集中購氣,甚至有人一次性搶購3000方氣,幾乎可以用十年。
面對百姓“搶氣潮”,國家發改委和多地燃氣公司對傳聞進行了“辟謠”,但在一些地方反成“精準預言”。
左手虧損右手賺,漲價“理直氣壯”?
早在2010年6月國內陸上天然氣出廠價上調后,多地便醞釀上調民用氣價。但國家發改委要求各級物價部門降低偏高的收費標準和不合理的價格,氣價大范圍調整的壓力被消解。
但2012年冬季我國多地出現供氣緊張,天然氣價格調整再度被提出。供氣虧損成為石油企業、燃氣公司“理直氣壯”要求漲價的理由。
“國際的氣價貴,如果不漲價,誰還會進口天然氣?不進口就可能出現氣荒。”在天津的聽證會上,這一條也作為漲價的重要理由被列出。
但在企業大喊虧損同時,上市燃氣企業業績報告卻呈現出不一樣的景象。
最近天然氣價格漲幅達到40%的長春燃氣,去年前三季度凈利潤為5489萬元,2009-2011年每年凈利潤均超過7000萬元。陜西天然氣公司去年凈利潤預計在2.86億-4.08億元之間。深圳燃氣去年凈利潤更是達到5.28億元。
找平衡點,讓消費者享受改革紅利
水電油氣等資源類價格改革,關系多方利益。作為生活必需品,資源類產品價格既不能因價格過高而沖擊基本民生;又不能讓公用事業企業長期“扛”虧損;也不能讓政府“大包大攬”,全由財政買單。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鄧郁松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天然氣價格改革的方向是逐步理順與可替代能源之間的比價關系,上下游價格聯動機制在執行上更加順暢。
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認為,氣價改革應循序漸進。現在我國供氣企業基本處于壟斷地位,以國有企業為主,雖然進口天然氣部分虧損,但平衡整體利潤來說,還是有一定空間的,應該做些犧牲。而且,供氣企業也有責任通過降本提效,分擔一部分價格成本。以前美國天然氣價格約為每立方米人民幣7元、8元錢,頁巖氣革命成功后,降至1元錢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