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下旬,一則“4月天然氣價格將大幅上漲”的謠言驚起四方騷亂,雖然主管部門立刻出面辟謠,但是眼前的現實卻令這則謠言儼然成了氣價上調的“投石問路”。進入四月,各地天然氣“漲聲不斷”,長春、蘇州、天津、南通等地先后宣布提價或擬提價,漲價幅度多在0.2-0.5元/方之間。業內人士認為,此番天然氣漲價多為2010年的補漲,對居民實際生活成本增加不大,但可能推高通[微博]脹預期。
經過此輪調整,許多地區的城市燃氣公司已進入盈利區間,天然氣生產商和進口商的積極性將有所提高。業內人士預計,未來上游及管輸領域的氣價也有望進行調整,從而對燃氣生產企業、供應企業以及相關油氣裝備、服務企業形成利好。
還2010年欠賬?
四月伊始,已先后有多個城市宣布天然氣提價或擬提價。
長春市民用天然氣從4月1日起由每立方米2元調整到2.8元。4月9日,蘇州市宣布居民生活用管道天然氣價格擬從現行的2.20元/方調整至2.48元/方,漲幅為12.7%,目前價格調整方案已進入到匯總各方面意見并修訂的階段。此外,天津、南通也計劃于4月9日召開聽證會,擬分別上調天然氣價格0.33元/立方米和0.2元/立方米。
“對于管道氣用量大戶的工業、電廠用戶來說,天然氣0.2-0.5元/方的漲幅會導致成本壓力大增;而民用、車用等用戶個體用量小,受影響也相對較小。”卓創資訊分析師指出。
據蘇州市統計局報告,此次調價方案對居民年均天然氣增加的開支約在47.04元-50.40元/戶之間,占居民戶均年消費性支出的比例為0.072%-0.077%。
2010年6月,國家發改委曾統一提高國內天然氣出廠基準價格0.23元/立方米,同時要求各地盡快理順下游天然氣銷售價格。但當時僅有部分地區工商業氣價進行了跟調,多地民用天然氣價格并未調整。
“2010年調價沒有到位,導致很多地區天然氣價格一直有欠賬。此番調整有助于理順天然氣價格,避免天然氣低價運行帶來的一些問題和安全隱患,最終將有利于整個天然氣產業的發展。”中國石油大學天然氣領域研究專家劉毅軍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
劉毅軍認為,此次漲價對居民而言主要有兩方面影響:一方面,用氣成本將上升,其中日常生活燃氣如燒飯、洗衣等用氣成本上升不大,但采暖用氣由于用氣量較大,成本上升會較明顯。
另一方面,天然氣漲價易推高通貨膨脹的預期。“天然氣貼近居民日常生活,一旦氣價上漲,容易給人們造成其他生活用品價格也會上漲的印象。這種影響盡管不如成本上升那么明顯,但一旦形成,則更加不易管控。”政府應對漲價幅度、時間節點、程序、原則等交代清楚,引導民眾形成一個良性預期。
生產商積極性長期不高
天然氣價格輪番上漲的另一頭,則是這一資源品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
數據顯示,中國從2007年開始成為天然氣凈進口國,且年進口量不斷增加,對外依存度已由2010年的11.8%上升至2012年的28.9%。中石油研究報告預計,2013年中國天然氣進口總量將達到53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3.8%。2013年中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將達到165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1.9%,對外依存度也將進一步上升至32%。
去年冬季,由于天然氣供暖需求激增,“氣荒”在多個地區蔓延,太原、石家莊、濟南等地相繼出現天然氣供氣緊張狀況。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在提高天然氣價格的同時,濟南、甘肅、西安、成都等一些地區正在投建天然氣儲備調峰項目,以便在高峰供氣或出現緊急情況時,提供應急天然氣供居民使用。
“資源品并不是福利品,低價難以永久化。天然氣價格提高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無法回避的問題。”劉毅軍認為,天然氣長期低價不僅造成供氣企業虧損,也會形成一些安全隱患,“一方面,企業需要正常盈利,但盈利手段需要規范;另一方面,提價給一些困難居民用戶帶來的成本上升,也需政府給予特殊照顧和制度安排。”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微博]指出,政府可以在改革的同時,通過以公平和效率為原則的補貼設計,減少改革的影響。如兼顧不同地區和不同用戶對價格的承受能力,對經濟相對欠發達省份的城市門站氣價采取適當的優惠,對民用和農用天然氣進行補貼,盡量減小天然氣提價對居民和農業的影響等。
“隨城鎮化的推進及環境問題的日益突出,天然氣在中國的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加劇。除需求增長過快外,另一重要因素是,長期以來偏低的天然氣價格,導致資源企業開采積極性不高,供給難以跟上。因此,推動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激發企業積極性是解決中國天然氣供需失衡的重要途徑。”國泰君安分析師指出。
“此次漲價是在完善天然氣市場價格機制道路上勢在必行的選擇。天然氣價格的上調有助于調動天然氣生產商和進口商的積極性。在天然氣價格機制完善之前,地方天然氣價格上調可能會持續。” 金銀島分析師王鑫表示。
產業鏈齊受益
天然氣產業鏈自上而下可分為勘探生產、長輸管道、下游應用三個部分,涉及價格主要包括出廠價、管輸價和城市輸配價。此番調價對于該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的影響程度不一。
此輪漲價集中在終端用戶價格上,可以改善終端燃氣供應商進銷價格倒掛的情況。天然氣終端銷售方———城市燃氣公司無疑最直接受益。劉毅軍指出,經過此輪價格調整,許多地區的城市燃氣公司已進入盈利區間。相關上市公司包括長春燃氣、陜天然氣、深圳燃氣、大通燃氣、大眾公用等。
盡管此次漲價并未涉及上游及管輸領域,但長江證券認為,隨著終端燃氣供應商盈利好轉,勢必帶來新一輪井口價的調整,因此將有可能改善中國石油等燃氣供應商的虧損狀態,且井口天然氣供應商的受益程度要大于終端燃氣供應商。
國泰君安認為,天然氣價格市場化的另一大受益者來自油氣裝備及服務業。該行業景氣度與油企勘探開發投入正相關,而勘探開發投入又主要受油氣資源價格影響。油氣裝備將受益于天然氣價格的市場化,其中又最為看好穩產增產設備及服務、LNG產業鏈及下游氣體運營等領域,上市公司包括惠博普、杰瑞股份、富瑞特裝、通源石油、吉艾科技等。(半月談網/記者 汪珺)
天然氣價改窗口或二季度開啟
發改委的辟謠并未阻擋住各地天然氣漲價的匆匆腳步。
繼長春、邯鄲、無錫上調天然氣價格之后,4月9日下午天津市發改委舉行居民生活用管道天然氣價格聽證會,提出當地居民生活用管道天然氣價格每立方米由2.20元調整到2.40元,上調幅度為9.1%,而蘇州和南通的民用管道天然氣價格也分別擬漲12.7%、15%。
我國新一輪天然氣價格改革的腳步聲在逼近。“最近的地方漲價將倒逼天然氣價改提速。”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如是判斷。
一位改革方案參與者向記者透露,全國天然氣價改擴大試點的方案已上報國務院相關部門,定價方法仍沿用在兩廣試點的“市場凈回值法”。為了化解終端漲價難題,上下游聯動機制和階梯氣價制度將配套逐步推行。二三季度將是推出改革方案的窗口期。
業內人士認為,除此之外,上游及管輸領域的價格改革也應同步推進,著力深化競爭性產業鏈結構形成的制度安排,開放上游,然后拆分中下游業務,最終形成競爭市場。
3月25日,有媒體稱,從4月起,國內天然氣價格將大幅上漲,其各地零售終端價格將達到3元至3.5元/立方米區位,進而逼向4元大關——一石激起千層浪。
受此消息影響,全國各地,特別是西安、哈爾濱等地掀起了一輪“搶氣”的熱潮。盡管發改委價格司3月27日明確表示“天然氣價格將大幅上漲”的消息完全不實,但地方的漲價沖動并沒有停止。
長春、無錫、邯鄲在4月1日率先提價。長春天然氣價格漲幅達到40%,無錫民用管道天然氣價格上漲13.6%,并首次實行階梯式氣價。邯鄲更是根據兩年前的聽證會將居民天然氣價格每立方米上調了0.2元/立方米。
緊隨其后,天津在4月9日召開天然氣聽證會,提出津居民生活用管道天然氣價格每立方米由2.20元調整到2.40元,上調0.20元,上調幅度9.1%。
“本市現行居民用管道天然氣銷售價格是2006年指定的,本市天然氣資源主要靠外埠調入,資源稀缺且需求量大。與其他可替代能源價格相比,居民天然氣價格僅相當于等值液化氣價格的53%、電力價格的55%至76%。”天津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如是解釋調價。
未來還將有更多的城市加入到漲價的行列。蘇州市居民生活管道天然氣價格擬漲12.7%,調價方案已聽證完畢,目前進入到匯總各方面意見并修訂的階段。而計劃于4月9日舉行南通天然氣價格調整聽證會雖因故推遲,但根據已公布的方案,市區居民管道天然氣基本銷售價格每立方米上調0.33元,并按照用氣量分兩檔實行階梯氣價。
事實上,在天然氣漲價的背后是成本倒掛下的虧損不斷。據悉,目前進口管道氣每立方米虧損1元以上,一些LNG進口項目虧損3元/立方米左右,這從中石油2012年因銷售進口天然氣及LNG虧損約419億元上可窺一斑。
發改委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已達28%以上,逼近了國際公認的30%的能源安全警戒線。
“進口天然氣與國內天然氣價格差異很大,使得氣價與國際接軌的必要性加強。而且,居民用氣價格常常是價格改革最困難的一環,隨著天然氣供熱發展,居民用氣量會很快加大,因此改革越早越主動。”林伯強認為。
自2011年12月26日,廣東、廣西兩地啟動天然氣價改試點以來已一年有余。“在總結兩廣試點的基礎上,經過幾次修改討論,目前價改試點擴大的方案已經敲定,上報到國務院相關部門,定價方法還是采用市場凈回值法。不過目前這還只能說是一個過渡方案,算是給市場一個調整和適應的時間。”上述消息人士透露說。按照慣例,每年的一、四季度是用氣高峰期,所以二、三季度將是價改推出的較好窗口期。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韓文科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指出,價改不等于大規模漲價、立馬漲價,價改目的是理順國內外、上下游天然氣的關系,而這是一個長期、循序漸進的過程。
為了化解終端漲價難題,上下游傳導機制和階梯氣價制度將配套逐步推行。國家發改委在今年兩會上明確提到,“全面實施天然氣價格改革,試行居民階梯氣價。”
事實上,去年8月份江蘇南京、無錫、徐州、淮安等多個城市率先出臺階梯氣價聽證方案,12月湖南長沙、株洲、湘潭等多個城市施行階梯氣價。廣東、河北、江西、安徽、吉林等省份也提出今年要逐步推行階梯氣價,并建立購氣成本與城市管道燃氣銷售價格的聯動機制,即當國家和省調整天然氣門站價格及管輸費時,將順價調整終端銷售價格,無需再次舉行聽證會。
“有些地方政府開始試行居民階梯氣價改革,但需要有全國性的改革方案,包括門站氣價形成機制、終端氣價傳導機制與階梯氣價制度的整體配套。這可能也需要一些時間。”林伯強表示。
此外,目前中國天然氣價改集中在中下游領域,也就是門站價及終端用戶結構價,而出廠價、管輸價方面的價格改革仍顯停滯。
“已經天然氣定價市場化的英美首先在上游就是開放的,然后是拆分中下游業務,最終形成競爭市場。”卓創資訊分析師李祾譞建議,采取天然氣生產、輸送、配送分開核算,單獨計價收費,井口價格與競爭燃料的價格相關聯,價格水平由市場供需調價,輸配送服務費率按成本定價并由政府監督的定價。(經濟參考報,記者 王璐)
改革就是漲價?
繼長春、邯鄲本月起拉開天然氣價格上調大幕后,天津緊隨其后,于9日召開天然氣價格上漲聽證會,擬上調9.1%。
此前,國家發改委表示“4月起天然氣價格將大幅上漲”不實。辟謠話音未落,地方“漲價風”便已勁吹,多地出現“搶氣潮”。
資源價改的“小變動”,給人們帶來的卻是“大觸動”。資源性產品兼具公共產品和商品的雙重屬性,面對改革中的“硬骨頭”,如何理順定價機制,在保民生與市場化之間尋求改革的平衡點,體現科學、公平、穩妥,成為關鍵。
價格大幕開啟 “搶氣潮”頻現
每立方米價格將由2.2元漲至2.4元,上調幅度9.1%——天津9日舉行的聽證會公布了待批的天然氣價格上調方案。
從4月起,長春將民用天然氣價格從每立方米2元調整到2.8元,漲幅達40%;河北邯鄲居民生活用天然氣價格也“悄悄”漲價,每立方米上調0.2元。
而部分地方天然氣漲價前數天,一則“4月天然氣價格將大幅上調”消息便開始傳播,多地出現市民排隊集中購氣,甚至有人一次性搶購3000方氣,幾乎可以用十年。
面對百姓“搶氣潮”,國家發改委和多地燃氣公司對傳聞進行了“辟謠”,但在一些地方反成“精準預言”。
一邊是權威部門的“辟謠”,一邊是多個城市漲價,這令不少消費者感到擔憂。
上海市民胡朔梅表示,和用電不同,居民用天然氣基本用于滿足基本生活要求,很少存在浪費。如果氣價大幅上調,對調節供需產生的作用微弱,卻會加重百姓生活負擔。
山東濰坊市民夏欣月告訴記者,家里每年用200立方米天然氣,大約花500塊錢。如果適當漲一點可以接受,但要是一下子漲太多,老百姓負擔就重了。
目前,成品油定價新機制已經出臺,天然氣價格改革有望成為我國資源性產品價改的下一個重點。專家指出,“搶氣”風波再次警示,公眾對于能源價格焦慮情緒在上升,“改革簡單等同漲價”的模式不該成為方向。
左手虧損右手賺 漲價是否“理直氣壯”
早在2010年6月國內陸上天然氣出廠價上調后,多地便醞釀上調民用氣價。但國家發改委要求各級物價部門降低偏高的收費標準和不合理的價格,氣價大范圍調整的壓力被消解。
但2012年冬季我國多地出現供氣緊張,天然氣價格調整再度被提出。供氣虧損成為石油企業、燃氣公司“理直氣壯”要求漲價的理由。
中石油的天然氣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67%,中石油高管曾多次表示國內天然氣價格偏低導致進口氣業務嚴重虧損。年報數據顯示,2012年中石油銷售進口天然氣及LNG(液化天然氣)虧損419億元。
“國際的氣價貴,如果不漲價,誰還會進口天然氣?不進口就可能出現氣荒。”在天津的聽證會上,這一條也作為漲價的重要理由被列出。
多家終端銷售市場上的燃氣公司也向記者抱怨“天然氣賣得越多,虧損越大”。但就在企業大喊虧損同時,上市燃氣企業業績報告卻呈現出不一樣的景象。
最近天然氣價格漲幅達到40%的長春燃氣,去年前三季度凈利潤為5489萬元,2009年-2011年每年凈利潤均超過7000萬元。陜西天然氣公司去年凈利潤預計在2.86-4.08億元之間。深圳燃氣去年凈利潤更是達到5.28億元。
天然氣供應成本上升,從某種角度上而言只是讓一些企業出現了盈利下降,而遠沒有到入不敷出的虧損狀態,現在就急于嚷著漲價,無非是逐利目的驅使。
天然氣作為優質清潔能源,直接關乎民生。國外對民用天然氣價格通常也有控制。韓國天然氣公社中國事業團代理人員告訴記者,韓國天然氣基本依靠進口,價格雖會隨成本變化而調整,但對居民用氣漲價會有控制。“雖然企業在民用氣業務部分是虧損的,但可以在其他領域得以補償。”
找尋利益平衡點 讓消費者享受改革紅利
水電油氣等資源類價格改革,關系多方利益。作為生活必需品,資源類產品價格既不能因價格過高而沖擊基本民生;又不能讓公用事業企業長期“扛”虧損;也不能讓政府“大包大攬”,全由財政買單。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鄧郁松表示,“十二五”期間,我國天然氣價格改革的方向是逐步理順與可替代能源之間的比價關系,上下游價格聯動機制在執行上更加順暢。
國家發改委能源經濟與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姜鑫民認為,改革“平衡點”的關鍵,是在保民生與市場化之間要尋找平衡點,要讓消費者享受改革紅利而非一味為改革買單。
中海油能源經濟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認為,氣價改革應循序漸進。現在我國供氣企業基本處于壟斷地位,以國有企業為主,雖然進口天然氣部分虧損,但平衡整體利潤來說,還是有一定空間的,應該做些犧牲。
而且,供氣企業也有責任通過降本提效,分擔一部分價格成本。以前美國天然氣價格約為每立方米人民幣7元、8元錢,頁巖氣革命成功后,降至1元錢左右。
“‘純粹市場化’的邏輯顯然不能用于資源性公共產品改革。加大對困難群眾補貼,制定階梯性氣價,科學、公平、人性化的改革方案是本輪資源價格的務實之舉。”復旦大學教授丁純說。(記者 陸文軍 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