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發改委將成新一輪大部制改革重點:權力過于集中

2013年02月25日 09:07  《財經》雜志 微博

  “大部制”這五年

  大部制改革五年,部門間職能交叉、權責脫節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大而不合的現象突出,涉及核心部門的改革舉步維艱。而調整部門內部治理結構,是下一步深度改革的重點

  按照既定日程,即將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將聽取、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除了為加強市場監管和社會管理等目標而新設定部委外,完善2008年“大部制”改革中組建的五個部委亦是工作重點。

  五年前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突破性地將政府機構改革的方向確立為“大部制”,政府機構改革不再以精簡機構和人員為主要目的。當年3月,國務院組建了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稱“工信部”)、交通運輸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下稱“人社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下稱“住建部”),通過試點,漸進推進“大部制”改革。

  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下稱“中編辦”)及學界研究機構都曾對五個大部進行過評估,對于“大部制”改革的方向和取得的成績給予高度贊揚,同時也指出了改革后出現的職能交叉嚴重,部分職責難以履行等問題。

  在中國政法大學黨委書記石亞軍教授看來,原有5個大部的改造和完善,以及發改委職責的科學確立是十八大后政府機構改革的難點。

  “怎么把這五個大部完善起來,還有許多工作要做。說實在的,這比新建幾個大部更難,因為它已經建立、運行了五年。”石亞軍說。

  大部制得失

  部門間職能交叉、權責脫節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內設機構之間整合不到位;職能轉變尚待深化

  一組并不復雜的統計數據,可以簡單明了地透視2008年“大部制”改革的力度與成效。

  在上一輪政府機構改革中,涉及到的政府部門15個,減少了正部級機構4個,撤銷議事協調機構26個,中央各部門取消、下放和轉移職能70余項,加強了宏觀調控、能源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能160余項。

  “最大的成績是明確了政府機構改革的方向和目標。”中國行政管理學會副秘書長沈榮華認為,十七大提出探索“大部制”是一個歷史性突破,改變了以往機構簡單增減的做法,同時促進了政府職能的轉變。

  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負責聯系國務院各部門的中編辦二司分兩批對62個部門進行了評估,在各部門自評基礎上,中編辦二司組織了8個評估組對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20個部門(重點是新組建和職責調整較大的部門)進行了實地調研評估,并分別形成評估報告。

  在肯定“大部制”成績的同時,評估組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例如有些職能調整、職能轉變的要求和措施沒有得到落實,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干預仍然過多;部門間協調配合還需加強,一些職責分工還需細化、明確;各部門普遍反映機關人手緊張,呼吁增加內設機構、領導職數等。

  中國政法大學“中國行政管理體制現狀調查與改革研究”課題組曾對全國14個省、市、自治區28個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典型進行了全面摸底,同時對5個大部進行了專門的調研、評估。

  該課題組首席專家、中國政法大學黨委書記石亞軍告訴《財經》記者,中國特色“大部制”搭起了架子,立起了牌子,邁起了步子。但是這種“大部制”改革是外延式的,是政府職能的橫向轉移、拼接,難以解決政府職能整合這一核心問題。

  綜合多家機構的評估報告及《財經》記者的調查可以看出,“大部制”通過對職能相同或相近部門進行整合、歸并,減少了部門間職能交叉、相互扯皮現象,大大提高行政運行效率,但是2008年“大部制”改革暴露出機構之間、機構內部司局間整合不到位問題,個別部門職能交叉重疊現象嚴重。

  其一,改革后,政府機構數量依然偏多,各部門間職能交叉、權責脫節的問題沒有根本解決。

  目前,政府組成部門28個,加上直屬機構、直屬事業單位、辦事機構近70個。從發達國家來看,國務院組成部門以15個-18個為宜,因此,政府機構整合空間巨大。

  在職責交叉、權責脫節上,仍需深化改革。以保障房建設為例,發改委擁有住房保障的項目審批、中央財政性建設資金安排權,當住建部門需要管理廉租房、農危房改造等建筑工程的質量、面積、安全時,無法獲取發改部門掌握的相應資金。環境保護職能依然分散在環保、發改委、林業、水利、國土、海洋等多個部門,且多個分管部門之間的職責關系并未得到明確規定。國家發改委、鐵道部、公安部、住建部等部委依然承擔著部分交通管理職能。

  沈榮華通過調研發現各個部門之間關系沒有理順,從橫向上看,沒有達到有機統一。國家發改委宏觀管理,實際上也管著各個行業,并替代了行業部門的決策權和監督權,工信部、住建部、人社部等行業部門雖然在行業里管政策、標準、規劃,但是很大部分權力在發改委、財政部,造成了行業部門有職責無權力,權責脫節。

  其二,內部機構大多整合不到位,司局之間職能交叉嚴重,溝通協調成本高。“大部制”部分解決了部門之間溝通成本高、運行效率低的問題,但改革后,這些問題內部化,亟待進一步解決。部委的一些官員希望實行“大司局”、“大處室”設置。

  “名義上是大部,實際上是邦聯,部的內設機構保持原有系統色彩,獨立運行,工信部是這樣,住建部、交通部也是這樣,怎么把這五個大部內設機構之間的邦聯關系變成聯邦,變成一個整體,這是要做的工作。”石亞軍說。

  其三,職能轉變不到位,大部制改革促進了政府職能轉變,但是上一輪改革后,在政府越位、缺位這些問題上沒有根本解決,比較突出的例子是發改委、財政部,這兩個宏觀調控部門既管宏觀又管微觀,規劃、審批、監管均有涉獵,限制了其他部門職能的履行。

  除此之外,機構設置上下對口關系沒有理順,雖然2008年“大部制”明確不搞“一刀切”,各地可自行探索,但是由于條塊部門的干預,地方政府實際上沒有選擇空間,只能“照葫蘆畫瓢”進行機構設置。

  同時,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領導職數超編、基層部門人手緊張等問題。

  工信部“爬坡”

  “有職責無權力”現象在大部制中并不少見,強勢部門不放權是主因

  工信部的成立,出乎許多官員和學者的預料。作為2008年“大部制”改革試點,工信部改革力度大、范圍廣,此后運行中暴露出的問題也“最為典型”。

  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工信部整合了國家發改委的工業行業管理職責、國防科工委核電管理以外的職責、信息產業部、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四個部門職責,管理兩個國家局(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國家煙草專賣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一位專家曾向《財經》記者透露,工信部設立和中國仍處于工業化大發展階段有關,在發達國家實際上并沒有類似的大工業部。因而工信部的設立并無先進經驗可供借鑒。這給部門組建帶來不少挑戰。

  該部以原信息產業部為班底而建,但由于辦公地點過于分散,造成管理困難,同時由于整合部門眾多,人員的思想認識、工作習慣差距較大,組建之初難度頗大。

  改革后,工信部主要職責15項,由24個內設機構負責完成,雖然明確堅持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負責或牽頭負責,但實際上該部內部司局之間職能交叉、重疊現象并未減輕,僅管理電子的司局就有6個,由此可見一斑。

  比起內部掣肘,更大的困難來自外部,即與兄弟部門之間職能交叉、重疊的制約。

  2010年3月,在中編辦對各部委中期評估時,時任工信部部長的李毅中專門撰文總結工信部“大部制”得失,李毅中稱該部改革處于“爬坡”階段,體制等深層次問題突出,嚴重制約了大部門制效能的發揮。

  李毅中在文章中稱,從職能配置看,由于多種復雜原因,職責到位仍然艱難。比如,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生產要素協調保障缺失,存在責權不一致的情況。抑制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節能減排、推進“三網融合”等重點工作推動難度很大。

  這種職責邊界不清,導致工作效率下降。以固定資產投資為例,工信部具有工業固定資產投資方面的職能,但是國家發改委也有該職能,兩邊就“打仗”,在申報項目、審批項目和重大工業問題研究決策上容易出現分歧。

  工信部管理工業的職能曾分散在發改委、國資委等部門,“大部制”改革后,這些職責劃歸工信部,但是投資審批、標準、規劃制定等權力和手段未相應劃轉,這導致工信部履行行業管理職能面臨沒有手段的難處。

  “有職責無權力”現象在大部中并不少見。上述專家介紹說,部門利益造成一些強勢部門以“這些手段對宏觀調控至關重要”為理由拒絕放權。

  因而,“大部制”改革以前,行政管理體制中存在的所有問題,現在依然存在。比如說,職能交叉問題,不但沒有改變,在某些方面還比較嚴重,發改委、工信部、交通部、商務部、住建部、環保部、水利部在很多職能上都交叉。

  從工信部的運行得失可以看出,“大部制”是解決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政出多門的有效途徑,但是并非一試即靈的“靈丹妙藥”,“大部制”亦有自身的局限性,需要在實踐中摸索解決之道。

  求解“大而不合”

  部門利益是造成機構重疊、職能交叉現象嚴重的根本原因,也成為“大部制”改革順利推進的攔路虎

  在新組建的5個大部中,工信部、交通運輸部、人社部由于涉及多個部門的重組、整合,反映出的問題更為突出,而環保部、住建部則是在原有部委基礎上擴權或職責增加,相對而言,新增的矛盾較少。

  交通運輸管理涉及公路(市內運輸、長途運輸、高速公路、農村公路)、鐵路、航空、水路、管道、郵政等多個領域,涉及部門眾多,部門利益復雜,整合難度極大。“大部制”改革后,交通運輸部同樣面臨與其他部門職責交叉等問題,但是各方反映更多的是“部外局”問題。

  2008年政府機構改革中,民用航空局和郵政局劃歸交通運輸部管理,雖然方案起草時已經動議合并鐵道部,但是最終因國家大規模建設鐵路之需和鐵道部強烈反對而未能成行,留下遺憾。

  “民航、郵政合并了,但是內部怎么整合不明確,應該說是機構改革方案制定得不夠縝密。”上述參與評估的專家認為,部管國家局實際上變成了“部外局”。

  “中國行政管理體制現狀調查與改革研究”課題組認為,部與部管國家局之間的關系并非“管理”一詞所能概括,其中包含多個具體問題,例如管什么、怎么管、人員怎么融合、文化怎么融合。

  根據《國務院關于部委管理的國家局與主管部委關系問題的通知》(國發【1998】12號)規定,部委管理的國家局具有相對獨立的法律地位,有自己的印章和人事、財政權,部委對其沒有實質的管理權,最多只是名義上的管理。

  據悉,隨著“大部制”改革深入推進,鐵道部亦將并入交通運輸部。屆時,大交通部門將面臨更復雜的部與部管國家局的關系。兩者能否合理分工、協調配合,勢必會影響綜合運輸體系優勢的發揮。

  人社部是在原來人事部和社會保障部基礎上組建而成,新成立的國家公務員局由該部管理。由于新部的工作人員來自人事和社保兩個完全不同的系統,因而在組建以后面臨“融合性不夠”問題。

  從社會保障角度來看,社會保障部和民政部業務接近,二者整合更符合“大社保”構想,不過國務院最終定為現有的人社部。

  人社部的成立并未消減其與職能相近部門的“磕絆”,一位不愿具名專家舉例說,貴州人社廳成立后,農民工再就業教育培訓職責劃入該部門,但農民工再就業教育培訓的經費卻留在民政廳,造成培訓工作開展不順。

  部門利益是造成類似現象的根本原因,也成為“大部制”改革順利推進的攔路虎。

  發改委下一步

  涉及發改委的改革方案很復雜,最后如何定要看各方的博弈

  “發改委是大部制或者說內涵式大部制改革的晴雨表。”石亞軍建議這一輪大部制改革要科學設置發改委職能,及其與其他部委職能的實質剝離。

  據悉,新一輪大部制改革將對權力過于集中的部委有所“動作”,有“小國務院之稱”的國家發改委或將成為重點“關照”對象。

  知情人士透露,改革的核心是讓發改委從微觀管理中抽身,將其項目審批權、經費審批權等具體權力剝離出來,下放到具體組成部門。“如果發改委沒有這個權力以后,政府機構平行等差問題就會有很大的改變,也會給解決行政資源割據帶來契機。”

  位于北京市月壇南街的國家發改委,成立于1952年11月,在國務院組成部門中,它是名副其實的“超級大部”,其職責包括國民經濟規劃、產業和投資政策、體制改革等,職責之寬在該委處(室)設置上可見一二,各個行業部門在國家發改委均有相應的處(室)對應。

  2003年3月,國家計委更名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此次調整,將原國家經貿委的行業規劃、產業政策、經濟運行調節、技術改造投資管理、多種所有制企業的宏觀指導、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以及重要工業品、原材料進出口計劃等職能,劃歸國家發改委,是一次名副其實的擴權。

  在國家宏觀調控體系中,發改委的地位越來越高,同時由于權力過于集中,不易監督而備受爭議。2008年“大部制”改革前,改革國家發改委的呼聲甚高,更有甚者建言一撤了之。在2008年3月份審議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明確規定,國家發改委將進一步轉變職能,減少微觀管理事務和具體審批事項,集中精力抓好宏觀調控。

  但是實際上,“大部制”改革之后,發改委雖剝離了部分職能,仍然是“無所不能,包打天下”,依然掌握著各行業規劃、產業政策制定、中央財政性建設資金審批權、改革試點審批權、一定規模以上投資項目審批權,甚至“就連方便面漲價、汽車廠商上什么車型都得發改委下文”。

  2009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國家推出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掌握項目審批權的發改委被委以重任,發改委的職能和權力實際上被加強。

  在業內人士看來,發改委應該主要集中于規劃、統籌、協調,而非一個全能的大部,知情人士透露,“(涉及)發改委的改革方案很復雜,最后如何定要看各方的博弈了。”

  2013年“大部制”改革將更加突出政府職能轉變,通過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干預,發揮市場的配置作用,同時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和制度。從這個意義上說,政府職能轉變的一個重點就在于合理確立發改委的職責。

  內部治理待破題

  調整部門內部治理結構,是下一步深度改革的重點

  “大部”職能寬、權力大,存在內部協調困難,不易監督等現實問題,因而在部門內建立合理的治理結構十分必要。十七屆二中全會提出了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分離,但是2008年“大部制”改革并未在此有所突破。

  作為中編辦的試點之一,深圳市較早探索實行“委-局-辦”模式,其中委側重于決策機構,局側重于執行機構,紀檢、審計為監督機構,從而實現決策、執行、監督分開。

  但是由于委、局在行政級別上平級,執行局對于決策的執行有較大自由裁量權,造成執行不順,“沒有辦法形成決策-執行的鏈條”。

  據悉,工信部也曾動議按此方式設置內設機構,但是由于中央未有明確規定,最終作罷。

  沈榮華介紹說,英聯邦國家實行的是決策、執行、監督治理結構,政府機構中一部分是政策局,專門制定政策,協助決策部長制定政策,另一部分是執行局,大部分公務員在執行局工作。而執行局有多種形式,有的是部的下屬機構,有的是社會化機構。

  德國、法國模式和中國較為相似,職能司局參與制定政策,也監督執行,有的就是純粹執行,這種局部分開的模式不同于英聯邦國家的徹底分開。

  沈榮華認為,從國情角度來看,不能完全照搬英國模式,中國和德國、法國、日本比較接近,職能司局主要是執行政策、監督執行,不是自己具體執行。如果有些事務屬于中央管理的,需要執行,則成立專門的執行局,從而實現部分分開。

  按此構想,決策宜在部層面,執行在內設司局,部的直屬事業單位也是執行機構。以交通運輸部為例,部成立民航決策咨詢委員會(以民航人員為主,部內人員及社會專業人員為輔)作為決策機構,民航局為執行機構,紀檢、審計、財務部門發揮監督作用。

  但是這種治理模式的設想并未取得共識,部分人士認為決策、執行難以分開,實施分開的難度大。因而在政府機構改革方案中,往往只涉及機構的合并,對于部內司局之間的治理結構并未觸及。

  “決策集中化、執行專業化、監督獨立化,用這種結構把機構定位下來。”沈榮華認為,調整部門內部治理結構,是下一步深度改革的重點。

  【作者:《財經》記者 翁仕友 】

    相關組文:

    大部制開閘:鐵道部與交通部有望整合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關閉

相關專題

猜你喜歡

看過本文的人還看過

  • 新聞解放軍四總部明確按戰斗力標準花錢辦事
  • 體育劉國梁任國乒總教練 孔令輝女隊主教練
  • 娛樂傳李天一案受害人撤訴 律師辟謠解讀
  • 財經中海油151億美元完成收購加拿大尼克森
  • 科技iPhone拍攝影片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 博客高曉松:揭開奧斯卡評獎背后的秘密(圖)
  • 讀書漂泊的文物:兩岸故宮珍寶的聚散離合
  • 教育10萬網調:逾7成高校應屆生尚未捧飯碗
  • 育兒北京要求小學一二年級不留家庭作業
  • 于剛:大數據時代的電子商務有什么特點
  • 清議:國地稅合并后患無窮
  • 陳思進:末日博士魯比尼會再次猜中嗎
  • 張五常:悼老師阿爾欽
  • 葉檀:房產稅應更嚴厲
  • 何亞福:統計局數據證明專家不及小學生
  • 金巖石:城市化進程中的出境游
  • 石建勛:競爭性貨幣貶值損害世界經濟復蘇
  • 西向東:拉動GDP不妨大力發展宗教經濟
  • 陳虎:誰該為水源空氣食品污化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