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財政收入揮別高增長時代
在財政收入邁入中速增長階段之后,無論是剛性的民生支出,還是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都將受到極大掣肘。更大的隱患,則是地方債務這一“定時炸彈”,決策層面臨考驗
本刊記者/陳紀英
1月22日,財政部公布了2012年全國公共財政收支情況。在過去的一年間,進入中國政府腰包中的財政收入同比增幅僅為12.8%,而2011年則為24.8%。其中,中央財政收入增幅為9.4%,是2008年以來最低,地方財政收入增幅為16.2%,是五年來次低,僅高于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形勢最嚴峻的2009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甚至認為,2013年,中國的財政收入增速可能會進入個位數時代。
剛剛過去的黃金十年中,財政收入增速通常高于20%,《中國新聞周刊》采訪的多位經濟學家均表示,這種高速增長期已經結束,而2012年正是財政收入增速趨緩的拐點。“中國已經進入中速增長階段。”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盡管財政收入增速放緩,但是財政支出的增速將會持續,這將倒逼中國政府花錢更謹慎———把更多的錢用于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領域。這也意味著,政府繼續大手筆投資于經濟活動的力度將持續減弱。
拐點到來
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財政收入累計達到11.72萬億,比2011年增加1.33萬億元,增長12.8%。全年財政支出12.57萬億元,增長15.1%。收入與支出增幅相比于2011年的24.8%和21.2%,均有明顯下滑。
來自財政部的官方解釋認為,財政收入的增速放緩,原因主要在于工業增加值增長放緩、工業企業利潤增幅低以及實施結構性減稅等因素影響。
2012年,中國GDP的增速為7.8%,為13年來最低水平。其中,工業經濟的形勢尤其不樂觀,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以下簡稱工信部)新聞發言人、總工程師朱宏任1月23日在國務院新聞辦披露,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增速同比回落3.9個百分點,從3月份起增速連續七個月低于10%,8月份僅為8.9%。不知不覺間,世界工廠告別了過去十余年間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動輒高于20%的時代。
《中國新聞周刊》獲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在一次內部會議上表示,中國經濟是一個工業和重工業為主的結構,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時候這些部門增長最快,其稅率相對比較高,對財政的貢獻是比較多的。一旦增長速度回落,其對財政的負貢獻亦最為明顯。
影響財政收入的第二大因素是工業企業利潤的下滑。根據工信部1月23日發布的數據,2012年中國工業企業利潤增幅創新低,其中前11個月,對所得稅貢獻較大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僅增長3%,剛剛越過盈虧平衡線。
2012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三一重工[微博]的營業收入同比下降了1.46%,但是,這個“成績單”并沒有讓三一集團總裁唐修國覺得太過“難堪”,一家競爭對手同比下降幅度高達37.97%,“整個行業都不好”。這位總裁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曹遠征表示,在“中速新階段”,GDP增速將在7%~8%之間構建新的均衡點。
這一論斷的邏輯是,在十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里,中國經濟增速將保持相對低速增長的態勢,這導致中國的財政收入也同時結束高增長時代。
水落石出
財政收入的歷史性拐點背后,不僅原有的一些矛盾愈發惡化,一系列原先被掩蓋于高速增長水面下的難題亦開始浮現。
愈發惡化的問題是收入分配結構。由于財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2012年,財政收入占GDP比例為22.5%,為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最高。換言之,國富民窮的結構仍在固化。
西方發達國家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一般為50%~65%,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占GDP的比例卻由1985年的56.18%逐年下降至2010年的40%左右。近日,陸續有17個省、市、自治區公布了2012年GDP 增速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只有上海、山東等6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贏了當地GDP增速。
拐點之后浮現出的新問題,則是政府在繼續投資和保障民生方面的兩難。財政部數據顯示,2012年教育支出2.12萬億元,比上年增加4667億元,增長28.3%,占GDP總量的4.08%。住房保障支出4446億元,比上年增加625億元,增長16.4%。
不過,大部分民生支出的增幅不大,甚至低于財政支出15.1%的整體增幅。其中,醫療衛生支出僅增長1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的增長也只有12.9%。也就是說,在財政收入增幅銳減之后,民生保障開始面臨“縮水”考驗。
而在公共財政之外的土地出讓金收入,亦在2012年出現下滑。1月12日,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在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透露,2012年全國土地出讓合同價款2.69萬億元,這一數字相比于2011年的3.15萬億元下降14.6%,為2007年以來首次負增長。過去十余年間,以“地根”撬動“銀根”的模式,一直是地方政府間經濟競爭的支柱。在“地根”縮水之下,杠桿率進一步下滑,地方政府的投資能力亦在縮水。曹遠征指出,這意味著原有經濟發展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
不得已之下,中央政府不得不通過擴大財政赤字的方式來彌補缺口。《中國新聞周刊》獲悉,2013年中國財政赤字將增加50%即4000億,赤字總額將達1.2萬億元。
地方債務難題
與上述難題相比,迫在眉睫的難題則是地方債務問題。
四萬億計劃實施期間,地方融資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些投融資平臺,由地方政府通過劃撥土地、股權、規費、債券、稅費返還等資產,組建一個資產和現金流均可達到融資標準的地方國有企業或企業集團,必要時輔以地方財政的變相擔保或由地方人大出具“安慰函”作為還款承諾,以實現平臺的對外融資,并將資金主要投入于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及公用事業等領域。政府信用與企業信用就此混為一談。
東方證券預計,2013年地方融資平臺債務的總規模將增至12.77萬億元,同比增長12%。而這一數字,在2011年尚僅為10.7萬億元。
多家投行首席經濟學家表示,2013年預計到期的債務總額接近3萬億元,將占到地方財政收入的50%左右,地方政府面臨較大的償債壓力。財政部數據顯示,2012年地方財政收入增長16.2%,較2011年的29.1%大幅放緩。
在此情況下,債務展期以及用新債還舊債成為權宜之計。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兩個西部省份2012年獲準發行的地方債中,八成用于償還到期的2009年地方政府債券本金。中央政府已經注意到這一風險。2012年12月24日,財政部、發改委、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等四部門聯合下發《關于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融資行為的通知》,試圖制止地方政府及其融資平臺近期采用的違法違規融資行為。
《通知》第三條稱“將嚴格執行《土地管理法》等有關規定”,并對劃入平臺公司的土地所必經的法定出讓或劃撥程序做了詳細規定。
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華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微博]表示,考慮到平臺資產池主要為土地資本,新規將重創這一平臺資本金。這樣一來,地方政府縱有投資沖動,銀行杠桿卻因應平臺資本金而減小。
《通知》還收緊了地方政府平臺創新發展的BT融資方式。
BT即“建設-移交”,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資金來進行非經營性設施建設項目的融資模式。
2010年,銀監會啟動地方融資平臺清理以來,地方政府傳統的融資渠道收緊后,各類地方基建項目紛紛轉向通過BT融資。盡管融資成本往往偏高,但BT憑借其“來錢快”的優勢,在全國范圍內漸成泛濫之勢。
此次財政部等四部門文件要求,除法律和國務院另有規定外,地方不得通過BT舉借政府性債務。對符合法律或國務院規定可以舉借政府性債務的公共租賃住房、公路等項目,確需采取代建制建設并由財政性資金逐年回購(BT)的,必須根據項目建設規劃、償債能力等,合理確定建設規模,落實分年資金償還計劃。
劉煜輝表示,在財政收入增幅銳減的背景下,四部門文件僅僅是起到了對財政支出“踩剎車”的作用。但若令財政收支平衡的新均衡點重新構建,仍需依賴各界呼聲甚高的財稅體制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