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勝阻:從五方面把握經濟工作會議“城鎮化新政”
人民網[微博]北京12月17日電 (記者 李曉明)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后的關鍵一年,以及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的重要一年。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并把城鎮化戰略作為新一年里經濟工作六大主要任務之一,這對于推進城鎮化進程、提高城鎮化質量具有深遠意義。就此問題,記者采訪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經濟學家辜勝阻[微博]教授。辜勝阻用了“城鎮化新政”這個詞,他認為,今年經濟工作會議最大特點是以推動城鎮化新政為抓手,實現發展方式的轉型。理解經濟工作會議的“城鎮化新政”要把握五大要點。
(一)城鎮化是最大潛在內需,推動經濟增長的持久動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如果說工業化在某種意義上主要是創造供給,那么城鎮化則主要是創造需求。有研究表明,城鎮化每提高1%,可以替代出口10萬億元。按照現有城鎮化速度,社會消費的總水平可以從現在的10萬億級上升到20萬億級,年均20萬億元以上的投資規模會維持20年。另有統計表明,未來10年,每年新增城鎮人口將達到2000多萬人,每年需要商品房至少是6億平方米以上。再加上配套的商業、政府、社會服務的醫院、學校。城鎮化推動了對基礎設施、住宅、耐用消耗品、汽車等的需求,這是中國轉型靠內需拉動經濟成長的一個根本動力。
(二)提高城鎮化質量,趨利避害,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
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我國城鎮化存在諸多過度發展與失衡問題,使得其潛在內需難以轉化為有效需求。為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要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積極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此前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四化同步”,即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同步發展,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新觀點。城鎮化這件好事要辦好,實現“四化同步”,提高城鎮化質量,要做好“五防”:一是防城鎮化“拉美式陷阱”,避免脫離產業基礎的“過度城鎮化”;二是防城鎮化“快而不優”,避免“有速度無質量”的城鎮化;三是防止在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過度“邊緣化”,避免“半城鎮化”過高的社會代價;四是防過度利用“土地紅利”,謹防“城鎮化”變成“房地產化”,避免過高地價推高房價;五是防特大都市的“大城市病”,避免特大城市人口過度膨脹。
(三)科學布局城市群和大中小城市,構建合理的城市格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城市群要科學布局,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緊密銜接。”城鎮化只有均衡協調才能健康可持續,要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是發展城市群推進城市化,二是通過做大縣城實施農村城鎮化,實現城市化與農村城鎮化并重。發展城市群推進城市化要科學規劃城市群規模和布局,加強城市群內交通、通訊和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以“智慧城市”為理念推動內涵型城市化發展。同時,也要依托縣城推進農村城鎮化,根據不同的情況建設不同規模的城市:在100萬人口以上的大縣把縣城發展為30-50萬人的中等城市;在50-100萬人的中等縣以城關鎮為依托建立20-30萬人的中小城市;在50萬以下人口的小縣要把縣城做大。
(四)堅持“集約、智能、綠色、低碳”八字方針,城鎮化要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
當前,我國城鎮化在高速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一大批超級城市和特大城市,與之伴隨的是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用水緊缺等眾多“大城市病”,城鎮化發展過程存在著不可持續的風險。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在發展過程中,不僅要重視“量”的擴大,更要重視“質”的提高,要由重數量的外延式擴張到重品質的內涵式發展,建設“幸福城市”、“智慧城市”、“和諧城市”。
(五)推進農民工的市民化,解決農民工“半城鎮化”問題,推進和諧城鎮化。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把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重要任務”抓實抓好。目前我國城鎮化率雖然已達51.27%,但城鎮戶籍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卻只有約38%,這意味著近2億生活在城鎮里的人沒有城鎮戶口及享有城鎮居民待遇。大量的農民工實現了地域轉移和職業轉換,但還沒有實現身份和地位的轉變,這樣的城鎮化是一種“半城鎮化”。大規模農民工周期性“鐘擺式”和“候鳥型”流動,造成了巨大的社會代價。因此,當前推進城鎮化的健康發展要高度重視農民工的現實需求,幫助其實現市民夢、安居夢、創業夢“三大夢想”。積極推進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加快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改善城市農民工子女的就學條件,降低入學門檻,構建適合農民工特點的醫療、住房及社會保障制度,解決農民工權益缺失問題。鼓勵農民工用創業帶動就業。在城鎮化進程中推動沿海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引導農民工回歸,鼓勵“農海歸”(由沿海回歸流出地創業就業的農民),實現產業和勞動力向中西部的雙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