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學發展實現人均收入翻番的目標
文/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姚景源
十八大報告第一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量化目標,這個量化目標是到2020年我們的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人均收入翻一番,即2020年我們的國內生產總值要達到80萬億元,城鎮人均收入要達到3.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要達到1.2萬元。
我覺得3.8萬元和1.2萬元應當是最低標準。因為這個目標是建立在國家對未來8年物價基本穩定的基礎上的,如果未來8年物價有波動,我們就要把通貨膨脹因素考慮進去。最近,我看網上有一些解讀,說人均收入不是每個人都能翻一番,我覺得這種講法并不完整。應當是到2020年城鄉人均收入絕大多數人都要翻一番。不能翻一番的一種是非法收入,這種收入不但不能翻一番,還要嚴厲打擊,還有一種是過高的不合理的收入,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特別是中低收入人群來說,他們的收入要比翻一番還要再高一些。這就要求我們要注重增長的質量。
對于報告中所提到的翻番的“兩個同步”,即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經濟增長相同步,勞動者報酬和生產率提高相同步,至關重要。要做到“兩個同步”,第一要加快發展,如十八大報告所講,一定要看到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發展是硬道理,我們還要凝心聚力搞建設;第二要深化改革,用改革來解決現在分配體制方面的一系列問題,解決收入分配不公的問題,解決差距過大的問題,在初次分配當中,應當加大勞動報酬占整個國民收入分配的比重,兼顧效率和公平再次分配時更加注重公平。
發展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該如何發展。這次把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使它成為我們全黨一個長時間的指導思想,意義重大。科學發展觀自十六大提出,經過十年的實踐,統一了認識,科學發展觀和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致的,而且集中體現了我們黨的一系列改革開放的措施和成果。那么,怎樣把科學發展觀具體落實到經濟工作中?答案就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從生產和供給的角度看,第一產業還是薄弱,第二產業大而不強,第三產業比重過低;從需求的層面看,我們過去更多的是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消費對整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足,存在一些問題。同時,在增長方式上,過去的增長更多是靠各種資源要素投入的增加,量的增加,使得我國的發展已經進入到了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狀態。為了改變這些,就要求我們一定要把這種更多地依賴要素資源投入量的增加轉到依賴科技進步、依賴創新、依賴勞動者素質提高上,也進而實現“美麗中國”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