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微博]海口12月1日電 (記者 李葉)在今日于海口舉行的第76次中國改革國際論壇暨第八屆中挪社會政策論壇上,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到2020年,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的總規模有望達到6億人左右。他建議結合國民收入倍增計劃,盡快制定中等收入群體倍增的具體行動方案。
城鎮化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載體
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遲福林認為,實現這個目標,不是貧富差距繼續擴大基礎上的倍增,而是中等收入群體的倍增:即在目前大約23%的基礎上,每年提高2個百分點,到2020年努力達到40%以上,由此使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擴大到6億人左右。
他認為,從中國的現實看,未來10年實現中等收入群體倍增,重要的基礎和支撐在于人口城鎮化的發展轉型。人口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階段是中等收入群體快速形成的過程。加快服務業主導的經濟轉型,將擴大中等收入者的就業機會。同時,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將使一定比例的農民工和農民成為中等收入群體的新生力量。
為實現2020年形成6億中等收入群體的目標,遲福林建議,加快教育結構調整,提高有效的人力資本積累,突出人力資本在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中的重要作用;盡快出臺農民工市民化的日程表,爭取經過3~5年的努力,初步實現農民工市民化,使一部分農民在真正融入城市后成為中等收入群體;盡快改革征地制度,保障農民征地談判的主體地位,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為一部分農民成為中等收入者創造條件。
以民富優先為導向破題收入分配改革
遲福林指出,應盡快提高城鄉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以制度公平為重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公益性為目標推進國有資本戰略性調整,并且加快推進結構性減稅。
他認為,居民收入倍增是向城鄉居民傾斜、向勞動者報酬傾斜條件下的倍增。應當確保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同步并略快于GDP增長;加快建立工資談判協商機制,確保勞動者報酬與勞動生產率增長同步;確定縮小城鄉差距的約束性指標,努力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從2011年的3.13:1下降到2020年的2.8:1以內。
他指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過程中能否保障中低收入者的權益,已成為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因素之一。這就需要:嚴格限制經濟適用房的受益范圍,把住房領域的公共資源主要用于中低收入者,建立完善以廉租房為重點的住房保障體系,在這個前提下進一步推進住房領域的市場化改革;推進城鄉、不同群體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的統一,尤其是醫療保險、養老保障的制度統一;努力縮小財政用于不同社會群體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差距,并建立公開的約束性指標。
截至2011年底,我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為85.37萬億元。國有資本能否適應全社會公益性的需求推進戰略性調整,對于調節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作用。遲福林建議,把一部分國有資本從競爭性領域退出,投入到公共產品領域;提高國有資本的收租分紅比例;調節壟斷行業過高收入;建立全口徑的財政預算體系,尤其是涵蓋國有企業的資源使用租金和利潤分紅,從制度上確保國有資本的公益性。
建立公開透明的收入分配基礎制度
遲福林表示,良好的收入分配秩序是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基本保障,也是中等收入者認同感逐步增強的重要條件。他認為,應以全口徑預算決算管理改革為契機,全面推進政府預算公開;以官員財產公開為重點,逐步形成覆蓋全民的財產申報制度;建立公職人員的收入、財產動態監察制度。
針對政府預算公開,遲福林建議,加大“三公”經費公開力度,進一步公布“三公”經費明細賬目,并通過3~5年的努力,使各級政府全面實現“三公”經費的公開;拓展財政預算公開范圍,將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和國有資產經營預算、社會保障預算、土地出讓金等全部納入預算公開范圍;加快《預算法》的修訂工作,為推進全口徑預算決算的審查和監督提供法律依據。
針對財產申報制度,他建議,盡快實現官員個人和家庭財產從內部申報轉向社會公開;對擬新提拔的官員、新當選的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率先實行財產公開;通過3年左右的努力,將財產公開覆蓋至全部官員,爭取5年左右的時間建立覆蓋全民的財產申報制度,并建成完善的收入分配基礎數據信息體系。
就財產動態監察制度,遲福林認為,其中的重要措施是:加強對腐敗高發領域公職人員的收入及財產監督;強化各級人大對同級官員的收入及財產監察;強化社會監督、輿論監督,建立完善對公職人員非法收入及財產的舉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