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芃 胡欣欣
面對日趨老齡化的社會,承受著支付重壓的養老基金還有另一重隱痛:投資收益為負。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在近期舉辦的養老保障國際學術論壇上表示,以銀行存款為主的投資體制下,從2001年到2011年間,中國養老金“縮水”近6000億元。
包括鄭秉文在內的多位專家認為,不管是否要做實個人賬戶,養老資金的保值增值都是擺在面前的一個迫切任務,投資體制改革已經成為必然選擇。
投資渠道單一
按照鄭秉文的推算,以銀行存款為主的投資體制下,中國養老保險基金獲得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但過去11年間,中國年均通貨膨脹率高達2.47%,以此推算,養老保險基金的損失約6000億元。
這與全國社保基金相較有著巨大的差距,資料顯示,2004-2010年全國社保基金年均投資收益率9.17%。社保基金是應對未來養老基金債務的戰略性儲備基金,雖不用于日常支付,其保值增值的壓力同樣很大。
造成二者收益率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對資金的運用程度不同,養老保險基金僅僅限于銀行存款和國債,社保基金則可投資于多種渠道,包括銀行存款(比例不低于10%)、國債(比例不得低于50%)、企業債(不高于10%)、金融債(不高于10%)、證券投資基金(不高于40%)和股票(不得高于40%),還有少部分社保基金用于海外投資。
復旦[微博]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員封進認為,養老保險基金進入資本市場是很多國家的做法,不對養老基金進行運作,也是一種失職。而如何平衡風險和收益,保障參保人的利益,其根本所在則是完善養老基金的治理結構。
從公開資料可以得知,此前已經入市的我國社保基金的投資渠道近年來不斷拓寬。
2005年社保基金開始信托投資,主要投資于基礎設施,截至2010年9月底,社保基金累計投資信托項目20個,主要借款人包括鐵道部、國家電網[微博]、國電集團等。同年可直接投資于央企,投資額不超過總資產的20%。
2008年社保基金進入風險投資和私募基金,2009年著手境外投資,目前已經委托全球資產管理公司,投資美國股票、香港股票、全球股票和全球債券。
從2011年開始社保基金涉足保障房建設,投資30億到天津保障房項目、45億到重慶保障房項目。
爭議個人賬戶做實
截至2011年底,中國養老的三大支柱中,3580億元的企業年金、8690億元的全國社保基金都已實現規范的專業化市場投資運作,但擁有1.95萬億結余的基本養老金依然通過“落后的投資體制獲得低下的收益”。
根據鄭秉文測算的結果,按照目前的繳費率、財政補貼力度、擴大覆蓋面的速度等政策和制度參數來測算,到2020年,中國基本養老保險累計余額將在9萬億-11萬億左右。
放開投資渠道,似乎成為了減輕養老金保值壓力的現實選擇,但如何放開投資渠道,提高資產收益率,一個更為重要的事情將擺在眼前——養老金投資將有一個怎樣的治理機構。
封進表示,國外的社保基金運作情況表明,如果監管過嚴的話,在相同風險下,實際投資收益率會更低。
目前中國社保基金的運作主要是由社保基金理事會進行的,成員大多數來自政府部門和銀行。
這樣的治理結構是否能夠很好地保障投保人的利益?封進認為,過多的政府參與容易使養老金投資的目標偏離。“養老金投資本身的目的是要將投資收益最大化,最終提高參保人的替代率,但政府的參與可能會使其中有更多的社會目標。”封進說。
除了養老基金自身結余之外,目前養老金個人賬戶部分的保值將更直接關乎每個參保人的利益。
做實個人賬戶是目前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最重要的目標,是其由現收現付制向部分積累制轉型的標志。自2001年開始,13個省市先后啟動了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的試點。
然而試點情況并不樂觀。以上海市為例,2007至2010年做實個人賬戶資金累計金額分別為68.14億、102.22億、104.34億、106.29億,增長日漸緩慢。截至2011年末,上海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共累計個人賬戶基金111.39億元,僅比上一年度增加5.1億。這意味著從2009年起,上海養老保險做實個人賬戶的試點幾乎已經停滯,“2009年后的增長只是利息收入而已”。
鄭秉文分析,試點推進不力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轉型成本高昂,顯性的成本就是個人賬戶——很顯然,如果把賬戶做實了,支付退休一代的養老金就不夠。其二是做實之后的個人賬戶基金收益無法保證。在中國目前的高增長之下,實賬上的個人賬戶基金投資幾乎不可能取得高于社會平均工資增幅的投資收益,甚至連CPI都跑不贏,個人賬戶這一塊越大,福利損失就越大。
也正因為此,鄭秉文不主張做實個人賬戶,而呼吁采用記賬式個人賬戶。據測算,當前中國養老保險的空賬規模大約2.25萬億元,而基金總結余1.96萬億元,要填平空賬實際上只需要財政另外支出3000億元,并非難以負擔的成本。但徹底還清債務之后,統賬結合制下的養老金投資問題,仍將面對巨大的福利損失。
盡管多位社保領域的專家都呼吁取消個人賬戶做實,但從目前的政策層面上來看,無論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還是最近發布的《全國社會保障資金審計結果》,做實個人賬戶的政策似乎還將延續。
“如果堅持做實,就會面臨資金管理的問題,投資渠道的拓寬和治理結構的完善就顯得更為重要。”封進說。(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