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2012新浪金麒麟論壇于11月20日在北京JW萬豪酒店召開,本次論壇主題是:“新周期中的經濟改革”。長江商學院教授周春生[微博]在發言中表示,中國經濟其實在過去的二三十年當中,推動經濟增長的一些原動力,這些正在放慢。以下是周春生發言實錄。
周春生:
在這兒我想結合他們的發言,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唐總談到了中國宏觀經濟的問題,特別是十八大以后,我們陳總也表達了很多贊許和感慨。我覺得十八大新的中央領導集體,我們黨的領導集體產生,給我們對中國經濟以及中國經濟未來的改革,帶來了很多新的期許。我們非常值得期待,但是絕對不值得盲目樂觀,因為擺在我們新的領導集體面前的,我覺得這個經濟發展和改革的任務,是異常繁重的。
我們提出國民收入以及中國經濟到2020年翻兩番,如果是按照今年作為基數的話,按照明民意的收入,就是把通貨膨脹也考慮進去,我認為翻兩番可能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如果按今年為基數,只考慮實際的增長,其實翻兩番是一個很嚴峻的挑戰。這意味著是什么呢?就是在未來的8年當中,我們每年無論是從居民收入還是從中國的經濟總量來看,我們需要每年實現9%的增長,這實際上是相當困難的。
那么我當然對中國經濟不是非常地悲觀,我們也不能特別地沾沾自喜,因為我總結就是說,中國經濟其實在過去的二三十年當中,推動經濟增長的一些原動力,這些正在放慢,我覺得中國經濟在過去高速增長靠四樣東西,那么這些東西正在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
第一項,推動經濟增長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實際上是中國在過去20多年當中的人口流動,以及由此形成的社會再分工。因此人口流動大量的農村閑置勞動力涌向城市,成了我們工業發展、出口行業發展、制造業發展以及服務業發展的寶貴的勞動力資源。那么也正因為這種閑置的資源變成了有效的資源,所以增加了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同時也大幅度地提高了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
按照世界銀行[微博]的相關統計數據,在過去20年當中,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就是經濟學里面講的TFP,平均每年增長在4%,也就是說我們不增加人口、不增加資本投入的時候,經濟可以達到4%這樣的一個增長,靠的是效率的提高,而這個效率的提高相當一部分是因為勞動力資源配置效率的根本性改善。但是這個過程正在發生變化,我們大量的勞動力涌向城市,從事工業生產、這個過程還在繼續,城鎮化還在繼續,但是顯然在放緩,特別是人口紅利帶來的經濟增長因素。
那么第二個我們陳總剛才也談到,就是這個產權制度的改革促進了民營企業的發展和中國企業家階層的產生,那當然對經濟的推動我就不多說了。
第三個中國過去的增長,靠的是中國人的勤奮和學習能力,這個學習主要是模仿型學習,模仿型學習對于我們追趕是有極大的幫助的,因為我們落后,我們模仿可以很快地追上。但是這個模仿性的學習,顯然不利于趕超,因為當你和別人接近的時候,如果缺乏足夠的創新意識,要超過別人將會變得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第四個就是眾所周知的,我們中國過去的經濟增長、出口的增長功不可沒,大家經常說中國經濟增長有三架馬車,出口、投資和消費,其實這三架馬車一直是用繩子或者鏈條捆綁在一起的,其中一架馬車放緩一定會拖累另外兩架馬車,那現在出口這一架馬車放緩,已經毋庸置疑,而且可以很客觀地說,出口這架馬車的放緩,并不單單是因為歐債的危機,剛才我們唐總也講叫歐債危機無解,也絕對不是單純因為美國金融危機以后的經濟放緩,而是因為中國整個出口結構和我們的規模自身決定的,就是說我們出口已經不可能恢復以前的那種兩位數甚至20%、30%的這種增長速度。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出口國,現在我們的這個出口規模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舉足輕重的,規模小的時候,如果中國現在的經濟規模出口規模像柬埔寨或者說緬甸,你把整個中國都出口了,也不會對世界經濟造成重要的影響,但是問題是當我們變成第一大出口國的時候,這個當然值得自豪,但是自然也就帶來了挑戰。因為美國經濟、歐洲經濟,我們主要的貿易伙伴他們在正常的情況之下,也只能期待2%到3%的年增長率。如果他們的GDP,他們的經濟規模增長只有2%、3%,我講是在正常的情況下,你想他們從中國的進口,當然也就是我們對他們的出口,能不能實現20%、30%的增長,這一定是不可能的。
關于金融結構的變化,毫無疑問我覺得中國現在的經濟增長放緩,當然我講的這個增長放緩可能說我談了一些悲觀的消息,但是我不是特別地悲觀,我覺得我們盡管10%或者說以上的增長速度,很難期待了,但是7%這種增長速度還是值得期許的,而且我們有新的增長點,如果能夠正確地引導投資的話。我覺得我們投資建了很多的機場,很多機場顯然至少從目前來看,比如說像成都的機場等等,可能容量超出他的需要,我到洛杉磯、紐約,我就覺得人家的機場10年、20年沒變,也不如咱那么擁擠。但是中國的醫院卻往往異常擁擠,發現我們在醫院這些領域的投資非常少。我們如果能夠把握這些新的經濟增長點,正確地有這個投資導向,只要有需求就會有拉動增長的這個動力。
所以盡管我覺得我們不可能再回到8%以上的增長,可能都越來越困難,但是7%到8%,在新一代領導集體領導之下,我覺得問題可能不是很大。經濟增長放緩是一個長期趨勢,這種趨勢也必然會對我們的金融業造成影響。
剛才任總特別談到整個金融結構的變化,保險、理財等等。那么其實我們可以觀察到的證券和基金行業,這幾年大概是最低迷的,我本人也是某家大型基金公司的獨立董事,我作為獨董不愿意太多評論任職的公司,但是現在包括我本人,大部分限制的資金買的都是那些理財產品,因為它可以有不同的期限結構來滿足你的需要,你有一天的,他也有一天的,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三個星期、一個月、兩個月。盡管大家擔心說這些理財產品將來有沒有風險,但是至少到目前為止理財產品整體的表現還是不錯的。
那么這一個業務的發展,將來我覺得這也和利率市場化還沒有達到一個相當的程度有關。第二個表明了什么呢?中國的金融機構之間的界限會變得越來越模糊,我們證券業做資產管理,實際上基金公司就是做資產管理的。
那么從未來的改革方向上來看,我覺得金融機構之間的準混業經營可能是一個大勢所趨,其實現在我們的金融機構,盡管銀行是銀行,聽起來證券是證券,但是我們已經成立了大量的金融持股公司。包括唐總旗下就有各種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
那么另外就是在業務方面,我們很多的業務創新,包括銀行,盡管銀行我們不直接從事證券業務,但是現在你可以看到信托和銀行之間,基金公司、證券公司和銀行之間,他們無論是業務往來和業務交叉,也都越來越密切,我們大量的理財產品可能都是一些準帶寬類的資產和準信托類的資產,這種結構的變化,特別是對我們的財富管理,至少會產生顯而易見的影響。當然了對于企業的融資會產生什么影響,我覺得十八大以后我們可以期待的,一可能是債券使臣,大家幾位高管都談到,我們債券市場和美國相比,我們債券的融資規模很小,這可能是我們未來的一個方向,另外就是民營金融機構,我聽到地消息,盡管還沒有經過證實,那么至少我們的證券公司可能會更進一步地放開對于外資和民資進入的限制,這個可能也是這一類對于投資主體資格的開放,那么必然會引發更多新的金融機構,也會導致金融機構之間更進一步地競爭和業務的交叉,這也是我對整個金融格局的一個判斷。
我就講到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