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新聞中心12日下午在梅地亞中心舉行第四場記者招待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黨組書記姜偉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朱之鑫,環境保護部部長、黨組書記周生賢,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楊志明4位十八大代表介紹民生領域工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房子
明年開工保障房
可能到六百萬套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黨組書記姜偉新說,“十二五”期間城鎮保障性住房建設目標是3600萬套,2011年已經開工1000萬套,今年開工了700多萬套。“明年不會低于500萬套,至于高到多少,正在商量。有可能在600萬套左右。”
建好保障房的同時,分好和管好保障房同樣重要。姜偉新說,目前,保障房在分配管理上確實還存在問題:“我們現在所采取的辦法就是幾次公示,誰申請,看你符不符合規定要求,三榜公布,最后一榜算數,就這樣,還有一些混進來的,不夠標準的,慢慢來。這方面,我們跟各地方城市一起努力,盡可能把分配管理工作也做得好一些。”
房地產調控政策
現在還沒想放松
最近,房地產的成交量有回升跡象,該如何解讀這一變化?限購政策是否有放松的可能性?姜偉新明確表示,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現在還沒想放松。姜偉新說:“成交量上升一定同時還要看房價的情況,如果成交量大幅上升,房價也大幅上升,這要特別提高警惕。我們現在還是要防止過高過快上漲,遏制投機投資性購房。有記者問:“限購政策還有多長時間才有退出的可能?”姜偉新說:“短期內不會退出。”
票子
居民收入要倍增
分配改革正推進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朱之鑫介紹,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兩個倍增”、“兩個同步”。一個就是國內生產總值的倍增,一個就是城鄉居民收入的倍增。兩個同步,一個就是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要和經濟增長同步,另一個就是勞動者報酬要和生產率提高同步。
“目前有關收入分配的工作,在中央的統一部署下正在積極地推進。總的思路是,從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的實際出發,在發展中調整收入分配結構,在調整中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他說,簡單一句話,那就是普遍提高人民富裕的程度。
醫改
城市看病比較貴 關鍵是改藥補醫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朱之鑫說,十年前我國支起了世界上最大的醫保傘,十年前在我國能夠站在這個保護傘下的只有9401萬國有企業的職工,2003年農民站進來了,城鄉的困難群體站進來了,2007年城鎮沒有工作的老人、兒童、大學生也都站進來了,如今基本醫療保障已經達到了覆蓋全國95%以上的人群。
有記者問:一些群眾反映對新醫改成效感受不明顯,您怎么看?朱之鑫說,主要原因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城市大醫院看病還比較難、比較貴,二是醫保保障水平還比較低,和群眾的需要還有一定差距。下一步醫改要著力解決三個問題,即健全全民醫保體系、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和基層運行新機制、積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特別是公立醫院改革,要以縣級醫院為重點,提升服務能力和實施管理運行綜合改革,力爭使90%的群眾看病問題能夠在縣域內得到解決;城市大醫院改革將破除以藥補醫這個關鍵矛盾,并全面推行便民惠民措施,降低群眾費用負擔,方便群眾看病就醫。
就業
未現普遍性裁員 登記失業者上升
有記者問:“當前經濟增速趨緩是否會對就業產生影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楊志明說:“今年1到10月份,就業增長1024萬,增長4%,增長的速度從4月份有所回落,崗位需求有所下降,城鎮登記失業人員上升15萬。”從監測情況看,近期沒有出現企業普遍性有規模裁員和農民工大規模集中返鄉現象,但經濟增速趨緩對就業的影響開始顯現。
楊志明說,從長遠來看,中國的就業仍然是供大于求,今年高校畢業生近700萬,農民工和城鎮困難群體相互交織,壓力不小。下一步,相關部門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第一,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包括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同時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第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包括引導更多大學畢業生到急需的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就業創業;第三,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第四,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尤其是將上億農民工由普通工培養為技工。
環保
探索環保新道路 美麗中國設路標
環境保護部部長、黨組書記周生賢說,當前,我國環境形勢可以概括為:局部有所改善、總體尚未遏制、壓力繼續加大、形勢依然嚴峻。努力建設美麗中國,這是我們黨新時期執政理念的提升,核心是要按照生態文明的要求,通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
在回答環保新道路有關問題時,周生賢說,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是通往美麗中國的一個路標,其指導思想是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把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作為發展的基本前提,充分發揮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的綜合作用,加快構建節約環保的國民經濟體系。環保新道路的目標指向是建立六大體系:一是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環境保護宏觀戰略體系;二是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體系;三是健全的環境質量評價體系;四是完善的環境保護法規政策和科技標準體系;五是完備的環境管理和執法監督體系;六是全民參與的社會行動體系。
綜合新華社、中央電臺、央視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