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式啟動了對歐盟多晶硅的“雙反”調查。11月1日,中國商務部發布公告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反補貼條例》的規定,商務部將從即日起對原產于歐盟的太陽能多晶硅進口產品的傾銷、補貼情況及其對中國同類產品產業造成的損害進行調查,并依法做出公正裁決。
此前,中國四大多晶硅企業向中國商務部提交了上述申訴。他們認為,國外多晶硅的低價傾銷令中國多晶硅產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國內多晶硅企業處于停產和半停產狀態。
不過,業內分析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商務部決定立案更多的是考慮對歐盟施壓。雖然貿易戰必定是雙輸的結局,但在目前情況下,作出反制措施已是中國的必然選擇。
多晶硅困局
今年8月,包括江蘇中能硅業、江西賽維LDK光伏硅科技、洛陽中硅高科技、重慶大全新能源在內的國內四大多晶硅企業向商務部提交申訴,要求對產自歐盟的多晶硅實行“雙反”(反補貼、反傾銷)調查。
而此前,上述4家企業也向商務部提出了對美國及韓國多晶硅的“雙反”申訴。目前商務部對于美韓的調查已經在進行中。
上述4家企業的指控并非沒有依據。
眾所周知,中國光伏“三頭在外”,這三頭指的是原材料、市場以及核心技術。其中原材料主要指的就是多晶硅。
“國外原料商常用的手段是:利用地位上的優勢,在市場價格高的時候就拼命提高價格,而在市場價格低的時候,就拼命壓低價格,來打壓競爭對手。”正略鈞策管理咨詢合伙人程鵬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
最新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9月份我國累計進口多晶硅64496噸,同比增加近33%,已超過去年我國全年的進口總量,而在價格方面,同期累計平均進口價格26.44美元/公斤,同比下跌61%。
按照國內企業的看法,政府的補貼正是其低價競爭的重要推手。據江蘇中能副總經理呂標錦介紹,德國就出臺了“改善區域經濟結構共同任務”投資贈款,多晶硅投資者根據其所處的“激勵地區”及企業規模而不同,大型企業能夠得到的資助,最高可達投資成本的30%,中型企業最高可獲得40%,而小型企業最高可獲得50%。此外,德國還出臺了東部地區“投資津貼”項目,2001年以來,德國企業瓦克化學(Wacker Chemie AG)由此陸續獲得了多筆補貼,總額高達4億歐元。此外,還有多筆政策性貸款,貸款本金總額為8.5億歐元。
在行業市場萎靡的背景下,來自競爭對手的低價競爭讓中國多晶硅企業苦不堪言,“停產”已是普遍狀況。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統計,在A股上市的7家多晶硅企業中已有3家停產。從全國來看,目前,在已投產的43家多晶硅企業中,僅剩下7-8家企業尚在開工生產,其余均已關閉生產線,停產率超過80%。
“反制”是必然
據了解,此次對歐盟的“雙反”共涉及10家歐盟多晶硅企業:德國5家,意大利3家,法國和西班牙各1家。其中,進入中國產品數量最多的是德國多晶硅巨頭瓦克化學。以2011年為例,瓦克向中國出口了接近1萬噸多晶硅,占其總出貨量的兩成左右。
據悉,從立案到初裁一般要歷時3個月的調查期,被“雙反”國企業往往會趁機突擊出口,為了堵住這段空檔期,中國企業還提交了立案之后的追溯征收申請。
中金研究報告認為,“雙反”短期內可緩解尚未停產企業經營壓力,但價格反彈幅度將十分有限,中國商務部此次“雙反”調查將為期一年,預計未等“雙反”出結果,所有國內已停產產能和部分仍在掙扎的產能就將先行退出市場,而淘汰落后產能也是當前中國產業結構性調整方向。因此“雙反”的真正意義在于遏制別國對我國出口光伏產品的類似制裁。
但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微博]認為,雖然貿易戰傷人傷己,但這是目前情況下的必然選擇。“歐盟對于中國多晶硅光伏產品的反傾銷調查結果并不樂觀,基本與美國相同。因此,中國必須采取措施,至少會起到抑制作用。”
程鵬認為,即便最終對歐盟多晶硅企業征收高額稅率,能造成的負面影響相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并不大。但對于未來的產業來講,至少能夠縮小其市場份額,削弱其定價權。
不過,在林伯強看來,中國能否成功為歐盟多晶硅企業“定罪”還是一個未知數,中國并沒有針對歐盟反傾銷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