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1日電 (記者楊毅沉)隨著10月31日A股三季報披露全部結束,國資上市公司前三季度業績分化凸顯:一方面是前三季度凈利潤過百億元的20家上市公司中國資公司占17家,利潤總額接近萬億元;另一方面則是前三季度虧損超億元的93家公司中國資公司占比逾八成。對此,國資監管部門人士與專家學者認為,應放棄國企利潤至上思維,對不同類型國企進行分類監管并采用相應的公司治理模式。
三季報數據顯示,包括央企、地方國企在內的不同行業國資上市公司前三季度業績分化明顯。其中銀行與石油石化行業中的大型國資上市公司依然是A股中流砥柱,工、農、中、建四大行前三季度凈利潤均超千億元,同比漲幅也超過10%。盡管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兩桶油”前三季度業績同比下滑15.9%和30%,但凈利潤額也分別達到1063億元和419億元。
在所有前三季度凈利潤超過百億元的20家上市公司中,國資上市公司占到17家,利潤總額達到9617億元。但是,在前三季度虧損超過1億元的93家上市公司中,央企與地方國資背景上市公司占到75家,比例超過八成。
這些大額虧損的國資上市公司多受到行業不景氣帶來的周期性影響,其中鋼鐵、石化、航運、有色金屬行業國資上市公司成為“重災區”。中國遠洋前三季度虧損64億元,中國鋁業虧損43億元,鞍鋼股份、馬鋼股份、華菱鋼鐵、安陽鋼鐵、山東鋼鐵這5家虧損額靠前的上市公司分別虧損31.7億元、31.3億元、25.5億元、24.6億元和19.5億元。
對此,在北京師范大學公司治理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本周舉辦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評價研討會期間,來自國務院國資委、北京市國資委和部分學術研究機構的專家表示,今年以來各行業景氣程度變化影響了不同行業國企的利潤水平。對國有企業應放棄利潤至上思維,考慮針對不同類型國企特點進行分類監管,并采用相應公司治理模式進行管理考核。
北京師范大學經管學院副院長高明華認為,目前,國有企業仍然是創造利潤和稅收的重要力量。根據北京師范大學公司治理指數數據庫,2002年到2011年,中央企業的資產總額從7.13萬億元增加到28萬億元;營業收入從3.36萬億元增加到20萬億元,位列“全球500強”的中央企業數量達到38家。
“在龐大規模的背后,國有企業具有雙重目標:一方面它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與民營企業一樣,有很強的盈利性;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國有企業是公共產品或服務的提供者,擔負著調控國家宏觀經濟、為公眾提供服務、推動和諧社會進程的歷史使命。”高明華認為。
因此,有專家建議,將國企分為公益性行業、壟斷型行業和競爭性行業三種類型。其中公益性行業國企強調公共服務功能,如公交、地鐵、環衛行業;壟斷型行業國企強調社會公共性作用,包括輸電、管道燃氣、自來水、鐵路、水利、石油、發電、礦產開采等行業;而競爭性行業國企強調盈利性,包括電信、汽車、電子、鋼鐵、裝備制造、金融、建筑、房地產等行業。它們各自的發展路徑、實踐模式和戰略目標不同,對于它們的利潤要求、治理機制要求也就不應該相同。公益性國有企業應進一步加強監管,而非一味追求利潤;競爭型國有企業的改革是如何推進公眾公司改革,在此基礎上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追求一定的利潤。
國務院國資委和國資監管系統人士表示,要結合公益性行業國企的成本控制、國企董事會一把手作用以及符合中國特點的公司治理模式,加強對國有企業公司治理的機制建設,從而提高其提供全民福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