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趙怡雯 實習生 郁萍
國家“十二五”規劃,明確把企業“走出去”作為重點,希望中國企業進入全球供應鏈體系中,創立國際化的營銷渠道和品牌。“要讓中國企業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必須要走出去,多參加國際一流企業的投資并購活動。”10月27日下午,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舉辦的“走向國際——中國企業國際化經營之路”論壇上,上海電氣集團印刷包裝機械集團總裁鄭錦榮強調了中國企業實施國際化戰略的重要性。
中企正在“被國際化”
早在2002年,中國便開始實施“走出去”戰略,參與國際分工、合作,通過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國際化經營方面取得不小成就。
統計顯示,2011年,中國境內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流量為746.5億美元,同比增長8.5%,名列全球第六位。截至2011年末,中國境內1.35萬家企業在世界178個國家內累計投資4200多億美元,形成海外資產約2萬億美元。同期,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存量,在全球的排名由第17名上升到第13名,前進了4位。2008年金融危機后,中國企業在海外并購占整體對外投資在24%到54%間。2011年,通過并購形勢實現了對外投資222億美元,占對外投資總額的37%。
“2008年的經濟危機造成全球‘真空’,這種真空表現為國際市場的稀缺(企業紛紛破產倒閉)和國內市場的擁擠(市場份額接近飽和),使得很多中國企業在不知不覺中‘被全球化’。”上海市管理科學學會理事長王方華指出,因此這段時間中國企業其實并沒有完整的國際化經營戰略和組織架構,也沒有做好國際化經營的商業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國有大中型企業仍是中國對外投資的主力軍,占對外投資總份額的80%。同時,股份制企業、民營企業,特別是地方性企業正逐步成為新興力量,2011年地方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流量235.6億美元,占全國對外投資的33.4%,同比增長32.7%。
海外路不好走
隨著中國企業對外投資逐年增加,投資行業日漸廣泛,企業在對外貿易和投資方面也面臨著眾多復雜的問題。
對外投資產業布局相對集中,便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通病”。論壇上,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黨委書記任鴻斌指出,近幾年,中國企業“走出去”主要流向商務服務業、采礦業、批發零售和制造業四個領域,占全部投資的75%。其中,2011年流向商務服務業的投資,占整個對外投資的34.3%。此外,資金不足也是影響海外并購、投資的一大問題。企業通過銀行貸款實現的投資并不多,特別是能源型的大型并購,利用國家銀行貸款至關重要,但普遍情況是國內貸款較多,海外貸款不夠積極。
同時,近幾年隨著國際政治經濟和安全格局的變化,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的人事安全、政策壁壘和商業賄賂等風險顯著增加。據不完全統計,因海外安全事故導致中國企業傷亡人員已有150人左右;政策壁壘方面,部分西方國家以影響國家安全等借口,對中國企業跨國并購、投資予以阻撓。這對中國企業的國際化是一個很大的制約,任鴻斌預計,“隨著中國企業國際化進一步擴展,很可能遇到更多此類問題。”
另外,在獲得政府支持、贏得企業戰勝利之外,擁有國際化人才也是中國企業在國際上“如魚得水”的關鍵。
關鍵工作在并購后
隨著全球資源需求日益增長,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選擇“走出去”。因此,如何更加有效地推進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道路?政府如何對走出去的企業進行合理監管?企業如何處理海外注資企業的一系列問題,都成為困擾當今中國企業家的難題。
“我認為政府應該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推進國內企業的國際化道路。”任鴻斌告訴記者,他認為政府不僅要完善政策、提供融資擔保,還要做好對外投資合作的境外規劃工作,對于境外突發事件的處置機制,加強使館對企業資金的保護。除此之外,政府也應支持多類企業的跨國經營。
“海購過程需要耗費大量財力和精力,不僅是企業內部事務,也需要政府、銀行等外部力量的參與。”鄭錦榮也明確指出,海外并購不能盲目跟風,應該是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實際需要。他還指出,海外并購的重點并不是時間節點,并購后的管控和運營才是工作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