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長子”特權:國家不能為國企托底
對于國有企業的技術創新問題,一說,相比于過去,國有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另一說,國有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與中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地位是極為不相符的。那么,國有企業的技術創新的水平應該以一種什么樣的標準進行衡量?國有企業技術創新的空間以及未來走向是什么?為此,《中國新聞周刊·國資觀察》專訪了蘇州大學教授、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董潔林。
國資觀察:一方面,有些國有企業的技術突破會不時在媒體上報道;另一方面,公眾對國有企業的技術創新頗有微詞。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的反差?
董潔林:創新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改進式的,主要指在同一個技術線上的改進;另一類是革命性的,主要是走一條截然不同的路。西方大公司在改進式創新方面做得不錯。因為大企業擁有龐大的客戶,他們會傾聽客戶的需求,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反饋,就可以改進服務。企業內部的一些阻力會妨礙他們進行革命式創新。在革命式創新方面,小企業做得比較成功。
中國的國有企業在此方面有本質的不同。因為國有企業在某些領域是壟斷的,競爭壓力很小,日子過得很舒服。這使得他們不會去聆聽客戶的需求。本來在企業處于困難時期,創新的動力是最充足的。可是,國有企業一旦遭遇經營困難,就會積極向國家要政策。有了政策扶持,就不會產生創新。
國資觀察:你的意思是,國有企業在創新方面的遲緩是與其運行的機制有關?
董潔林:是與機制存在一定關系。我無法看見國有企業積極進行技術創新的動力來源。要尋找到創新的動力,一方面就要提高市場競爭。只有競爭充分,才具有了一種橫向力量,迫使企業進行充分競爭;此外,“共和國長子”這種說法很有問題。“長子”讓人聯想到國有企業擁有特權,他們就會有政策支持,沒有技術創新的積極性;三是國有企業像一個利益集團,為了讓員工生活得更好,他們會從政府、消費者那里拿到更多利益。
所以,我認為,現在三大電信運行商之間的競爭就是一種比較好的現象。只有相互競爭,才能產生創新的動力。
國資觀察:一般來說,越是經濟下行壓力增加,企業創新的緊迫感就越發重。現在,整個國家的經濟都承擔著巨大的下行壓力,不知道這種宏觀經濟局面會對國有企業的技術創新產生哪些影響?
董潔林:經濟下行情況下,國家不應該給國有企業任何好處,要讓國有企業像一家正常的企業那樣去運作。國家不能為國有企業托底。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要進行技術創新,就要看企業領導者的遠見和智慧。因為企業的利潤減少了,創新研究又是需要資金投入的,如果做得正確,那么在經濟下一輪周期將成長非常快。
此時,企業領導者做出決策時,一定要具有公心,不能摻雜任何個人利益或者升遷的想法。如何做到有公心確實是一件挺難的事情。
國資觀察:現在,很多國有企業都在進行多主業的分散化經營。不知道這種經營格局對企業的技術創新會產生什么影響?
董潔林:現在,一些國有企業是什么賺錢就做什么,利用自己的品牌效益去賺更多的錢。國有企業的優勢就在于能利用政策、人脈資源、信譽度去找到很多賺錢的項目。而這些往往對于創新沒有太多幫助。因為現在的分散經營存在一個問題,涉足行業之間的相關性太少,跨越太大。另外,國有企業應該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不要總希望憑借特殊地位在國內賺錢或盯著政策要錢,而應該考慮如何從全球市場賺錢。這就涉及到國有企業的全球定位問題。
文章來源:《中國新聞周刊•國資觀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