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望十八大
十八大臨近之際,本刊聯合《環球》雜志官微、新浪推出了題為“你的‘十八大’希望”的網絡調查,意在搜集和展現民意,以盡媒體溝通意見、下情上達之責任。
調查數據顯示,在諸多訴求選項中,“希望經濟穩步增長,工資不斷提高”高居榜首(40%);與之接近的是“希望反腐動真格”(38%);緊跟的是“希望政治體制改革能實質性推進”(36%);然后是“希望推進民生改革,上學看病不再難”(32%)和“希望物價穩定,不再受通脹的煎熬”(30%);再后為“希望房價降下來,但不要崩盤”和“希望打破壟斷國企格局,紅利能讓全民共享”,(均為26%);后面是“希望社會穩定,社會氛圍多一些平和”(24%)、“希望政府數據客觀,政策制定透明”(20%)。
網友的選項,非為憑空而論。一個個選項體現了廣大國民訴求的心聲。他們對未來渴望的心情,他們祈盼和希翼的眼神,應為執政者明鑒。過去十年,構成了當今中國經濟社會的現實;現實,正是民眾提出未來期待的基礎。
回首過去十年,經歷了怎樣的一段路程?中國經濟規模已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伴隨經濟增長,城鎮化得到了有力推進,城鎮化率在2011年超過50%;在經濟“蛋糕”不斷做大的同時,民生領域的改革也取得實質性進展:一個覆蓋10億人口的全民醫療保險體系初現;農業人口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得到突破,城鄉義務教育得以推進;保障房體系在最近兩年迅速發展起來……
這些可見的變化,是歷史留給中國的有形財富。十年歷程為我們解釋了經濟增長在中國的發展格局中應有的位置——最重要,但絕不孤立;是途徑,而不是終極目標。
這一認識,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對于未來抱有怎樣的訴求?在大多數人眼中,中國未來的發展路徑應該是什么樣的?這是本刊設置本次網絡調查的基本考量:網友們的選擇,遠不僅是在說“對于未來,我想要什么”,更是在表達自身希望和利益訴求的同時,自然而然表露出了對中國未來發展路徑的“潛意識”。
投票結果顯示,“希望經濟穩步增長,工資不斷提高”、“希望能反腐動真格”、“希望政治體制改革能實質性推進”位列前三。實際上,后兩者可以合二為一。因為沒有政治體制改革的有序與實質性推進,很難通過更有針對性的監督性手段促進反腐的全面與縱深展開。那些平日里廣受關注的敏感話題:上學看病難、物價貴、房價高、國企分紅不公平、社會群體事件增加、政府工作不透明等問題,位居其后,許多也從屬于前三位選項。
這一排列順序耐人尋味,顯示出未來決定中國發展格局的兩大主脈:經濟增長與政治體制改革。其他各項涉及民生與社會公平的具體問題,則可以理解為在此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子系統。
經濟在人們的選擇中位居最重要的位置,有其深刻的內在原因。經濟增長和收入的不斷提高,直接關系到整個社會以及每一個微觀個體的根本利益。經濟增長、就業充分和穩定的社會環境,還是推進更深層次政治體制改革的前提。
然而,一味地只重視經濟增長,可能抑制社會公平,抑制更深層次政治體制改革的進程。在中國已經走過的改革開放歷程中,無論從中央政府還是到地方政府,無論從官方,還是到微觀個體,從來都不缺乏對增長的追求。但這種追求增長的背后,是人們在過去很多年似乎忘記了為何增長。對于不少地方,“增長”成為排除其他社會發展指標的最終和唯一目標;對于不少人,不斷擴充的物質財富似乎代替了生活本身的平靜與幸福。
眼下,有關民主民生、社會公平等問題的現實告訴我們,政治體制改革已經到了需要更加重視的時候,這些問題解決好了,會反過來促進經濟的增長。經濟增長、社會發展與政治穩定之間,形成互相促進的關系,而互相牽絆、掣肘的局面,被動的改革和改革決非同一個概念。未來中國,經濟穩步增長和政治體制改革,將是促進經濟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兩條主脈。
但與以往不同,經濟增長的重要性將被賦予更多內涵:它是社會更加公平的基礎,為收入分配改革、民生改善乃至推行政治體制改革創造空間、提供條件。而政治體制改革作為上層建筑領域的變革和調整,將助推中國經濟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原理早就闡述清楚的。兩者如車之兩輪并駕同驅,如鳥之兩翼共翔天空,任何人為地隔裂其一,都會對我們的事業釀成遺患。當然,經濟增長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人民更加幸福。
我們深信,被舉國寄予厚望的十八大,一定會不負民望,繼往開來,奏響中華民族新一頁華彩樂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