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7月26日專電(記者 南婷 張舵)記者26日從清科研究中心獲悉,目前我國服裝行業的經營模式正從粗放式向精細化轉移,過快的品牌擴張等長期遺留下來的問題逐漸暴露,高庫存現象在諸多企業中凸顯出來,影響了企業的現金流甚至引發企業資金鏈斷裂。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師王藝璇指出,盡管過去粗放式生產為我國服裝企業積累了大量的生產資本,但卻造成了需求放大、產品品類細分欠缺、品牌定位不清晰等諸多問題。“目前,高庫存現象已經在不同服裝領域表露出來,李寧、美特斯邦威、海瀾之家的高庫存現象尤為突出。”
據介紹,從2011年企業提供的財務數據來看,李寧的存貨總額達11.3億元,占總資產比例為15.5%;美特斯邦威存貨約25.5億元,占總資產的29.8%;海瀾之家存貨總額約38.6億元,占總資產的56.82%。不僅如此,七匹狼、九牧王、森馬等品牌的存貨數量也居高不下。
王藝璇說,目前已有部分服裝企業采取控制需求的準確性、多渠道處理剩余存貨等措施遏制高庫存現象的持續發生,如2012年李寧公布的第四季度訂貨會數據顯示,訂單金額及訂貨量均有20%的下降幅度;美特斯邦威從2011年開始著手折扣店的開設及網絡銷售的推廣。“這些措施可以解決企業的燃眉之急,但卻并不是長久的發展之策。”
據清科研究中心分析,我國服裝企業在銷售渠道中普遍運用“品牌商-代理商-零售商”的分銷模式,代理商往往訂購較多的商品以備斷貨,品牌商也儲存較多的商品以備補貨,這種雙方面需求擴大的“假象”最終給庫存造成了壓力。此外,供應鏈環節缺少信息化建設,使得供應鏈環節的資源共享及反應速度遠遠不足。分析師建議企業構建先進的供應鏈信息系統,以實現對整個供應鏈的有效管理,如EPR管理系統可以幫助企業進行信息整合。在企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后,可考慮自建軟件研發部門來提高信息化進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