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6月26日電 (記者韓潔、崔清新)備受關注的預算法修正案草案26日終于揭開神秘面紗。現行預算法自1995年實施至今將近20年。
此次修正草案向外界傳遞哪些重要信號?我國將如何加強對10萬多億元公共財政的監管?
政府全部收支納入預算,意在進一步加強監管
近20年來,我國財政收入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1年公共財政收入已超過10萬億元。如何看好國家“錢袋子”,成為此次預算法修改的一項重要內容。
預算法修正案草案二審稿首次明確:“各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應當納入預算。”
“這意味著我國政府全部收支將納入人大監管視野,有助于在預算中全面反映政府全部財政資金運行情況。”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對記者說。
鑒于一些地方仍然存在“小金庫”和“亂收費”資金,一些未納入預算的政府性收支也存在隨意性,為此外界希望此次修訂預算法能在強化預算監管上有所突破。
記者注意到,相對于現行預算法,草案新增條款強調:“預算分為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障預算。”
高培勇認為,從過去只強調“公共預算”一本預算,到如今強調“四本預算”,草案強調了預算編制的統一性和完整性。這四本預算代表著政府的全部收支,都是百姓的“血汗錢”,理應納入人大預算審查監督范疇。
財政預決算向社會公開,意在保障公眾知情權
草案二審稿增加規定,經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預算、預算調整、決算,應當及時向社會公開,但涉及國家秘密的內容除外。
現行預算法未對預算公開作出規定。專家表示,修正案草案明確規定各級政府應及時向社會公開預決算,旨在從法律制度層面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近年來,我國不斷增加預算透明度,各級政府部門的預決算都在逐步公開。2010年我國首次推進部門預算公開。今年以來,98個中央部門幾乎都公開了部門預算。
此外,繼2011年首度向社會公開“三公”經費后,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在近日表示,今年中央本級和各部門的“三公”經費預算、決算也將在此次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2011年中央決算后公開。
北京大學財經法研究中心主任劉劍文表示,“三公”經費公開作為預算公開的突破口,應該做好并逐步細化說明,讓專業人士看得懂,這樣政府在預算執行過程中的隨意性就會得到遏制,實現真正的社會監督。
重申“地方政府不得自行發債”,意在加強防范金融風險
地方政府自行發債是否會放開成為此次修改預算法的關注焦點之一。
現行預算法規定:“地方各級預算按照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原則編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國務院另有規定外,地方政府不得發行地方政府債券。”
記者了解到,2011年12月提交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4次會議初審的預算法修正案草案在加強對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的基礎上,曾提出對地方政府債務實行限額管理。
然而,26日審議的草案二審稿恢復現行預算法關于地方政府不得自行發放政府債券的規定,重申“除法律和國務院另有規定外,地方政府不得發行地方政府債券。”
對此,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洪虎解釋說,近年我國地方政府債務急劇上升,帶來的問題和潛在的風險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從修正案草案公布的內容看,關閉地方政府自行發債的‘閘門’,表明了決策層對這一問題的謹慎態度。”劉劍文說。
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比重,意在增加地方財政自主權
2012年預算安排的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達4.5萬億元,如何規范使用這筆資金,也是此次預算法修改的一個關注點。
修正案草案強調,財政轉移支付應當規范、公平、公開,以一般性轉移支付為主體,以均衡地區間基本財力為主要目標。
“這意味著轉移支付中,不指定專項用途的一般性轉移支付比例將提高,有助于增強地方財力支配的自主權,進一步縮小地區間財力差異。”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表示。
財政部數據表明,今年預算安排的4.5萬億元中央對地方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中,一般性轉移支付超過2.2萬億元,增長23.1%;專項轉移支付1.7萬億元,增長5.2%,一般性轉移支付占比超過了專項轉移支付。
修正案草案明確,一般性轉移支付不指定專項用途,而專項轉移支付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專項用于辦理特定事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