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增長新局
此次投資提速,主要是預算內項目的投放提速,并優先考慮基礎設施、保障房、醫療以及教育等已經規劃的項目和民生工程
4月宏觀經濟數據公布后,中國經濟呈現出“失速”跡象,穩增長頓成首要任務。
從今年前四個月看,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增速均下滑。甚至反映全社會經濟活力的電力消費、水泥產量、信貸額度等先行指標也呈回落之勢,似乎中國經濟放緩程度比官方預期的更糟。
由于擔心經濟出現“硬著陸”風險,近期決策層接連出臺系列刺激增長的措施。一些大規模投資項目加快上馬,鼓勵家電、汽車消費的補貼政策相繼醞釀出臺,各部委亦爭相發布鼓勵民資介入的行業“開禁”之策。
外界據此聯想起2008年下半年推出的“4萬億”刺激政策,紛紛猜測本輪經濟刺激的可能規模。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預估,中國為應對經濟放緩而出臺的刺激措施規模可能高達2萬億元,相當于2008年“4萬億”的一半。不過,迄今沒有相關部委予以證實。
“是否又一次祭出投資刺激新政?”市場人士對此頗多忌憚。2009年中國“4萬億”刺激計劃使得中國經濟“保八”功成,但后遺癥至今仍在消化:貨幣超發、投資泡沫,地方融資平臺隱憂,以及加劇的中國經濟失衡之狀。
對此,《財經》記者采訪的官學兩界人士也有所擔心,如果“刺激新政”重啟,會不會再次拖延艱難推進中的結構調整的時機,并將中國經濟拖入類似日本上世紀90年代初那樣的泡沫刺破后的蕭條泥沼?
《財經》記者從相關部委獲得的信息表明,此次投資提速,主要是預算內項目的投放提速,并優先考慮基礎設施、保障房、醫療以及教育等已經規劃的項目和民生工程。
投資提速,并不意味著中國將出臺新一輪的財政刺激計劃,這些項目的上馬只是存量激活而非增量刺激。一位接近發改委的投資專家表示,此役可畢兩功:一方面拉動經濟不至于過分“失速”,另一方面則可引導經濟加速轉型。
經濟“失速”之辨
是否有必要祭出投資刺激經濟之爭的背后,實屬對經濟下滑是否超預期之辨。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8.1%,三駕馬車同時減速。外需疲弱,基建投資遇冷,房地產投資下滑,多因素疊加導致經濟下滑。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王建告訴《財經》記者, 2012年全年可能連7.5%也難以保住。部分經濟學家甚至認為“硬著陸”在所避免。
如果說4月份數據讓市場對經濟充滿擔憂,大批先行數據的不佳,更讓市場感到不安。貨運量增速收窄,發電量近乎零增長,水泥、汽車、粗鋼等產能齊降。5月匯豐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預覽指數繼續下滑,該指數已經連續七個月低于50,這也引發了人們對中國經濟增長有可能大幅放緩的擔憂。
匯豐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5月下滑至48.7,低于4月49.3的終值。作為衡量制造業活動的一項重要指標,PMI延續了4月中國經濟在諸多領域的疲軟表現,其中包括工業生產、貿易、固定資產投資、貨幣供應量和房地產市場等多個領域。
《財經》記者在廣東省江門等地采訪了解,實業領域的中小企業日子艱難,用工成本上升、訂單減少、負債率上升,企業主悲觀情緒蔓延,部分企業主減產或停產。
法國巴黎銀行亞洲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興動告訴《財經》記者,經濟減速出乎意料,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釋放出經濟預調、微調的信號,這也意味著旨在 “防通脹”的經濟緊縮政策宣告結束。
“原以為GDP目標下調到7.5%,可輕松實現,但沒想到一季度和4月數據超預期滑落,決策層面臨經濟可能‘失速’的壓力。不過,由于準備‘十八大’召開,加之地方換屆牽扯精力,實際上,幾個月來,各方并沒有真正在‘穩增長’上形成合力。”陳興動說。
雪上加霜的是國際經濟復蘇維艱。希臘在歐元區的去留、西班牙融資斷流等壞消息接連不斷。中國一季度進出口數額雙下滑,在溫州等鞋革出口基地,一些中小企業由于訂單縮水面臨倒閉。
4月的工業企業利潤、金融企業利潤雙雙下滑。今年1月至4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14525億元,同比下降1.6%。這是工業企業利潤累計增速連續三個月出現負增長。
同期財政收入下滑超預期,各種負面因素疊加使決策層感覺增長壓力陡增,“擔心如果經濟下滑到7%或者6%,再拉回來比較困難。”陳興動說,預估實際增長差大約在1.5%,消費和出口可以騰挪的空間有限,于是只有依賴投資提速,對沖下滑。
中國經濟步入下行通道在預料范圍,但是否已超預期?部分經濟學家認為,經歷了2008年那輪危機,決策層已經能夠直面30年高增長不可持續的現實,承受疊加風險的能力更強。
海通證券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微博)表示,從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看,出口對GDP的依存度已經從2007年的37%降至2011年的26%,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近三年或為負或接近于零,出口增速的不斷下滑,也說明中國已不完全是一個出口導向型經濟了。而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已超過資本形成。他重新估算的結果是,2005年之后,中國經濟增長中消費被低估,投資被高估了。
雖然經濟減速,但部分大中城市的樓市卻顯示出復蘇的跡象。在沿海主要城市,3月房屋銷售開始回升,本月進一步加速。制造業及貿易中心廣州市的房屋銷售恢復到2011年初以來的最高水平。而目前“用工荒”還在局部地區蔓延,就業形勢頗為樂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微博)(IMF)駐華首席代表李一衡(微博)(Il Houng Lee)5月3日在馬尼拉表示,盡管在未來五年到十年里,經濟再平衡令人擔憂,中國短期內不太可能出現硬著陸。
雖然有所爭議,但中央希望投資審批提速穩住經濟增長,而地方政府則寄望重啟投資,松綁房地產,使地方經濟繁榮依舊。今年一季度,除了河南、貴州和寧夏經濟增速超同期水平,大多數地方經濟增長均出現下滑。
日本野村資本市場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關志雄向《財經》記者表示,今年正值中國換屆時節,后半年會步入復蘇期的“政治景氣循環”,政府會通過刺激政策拉動經濟,二季度經濟增速將會觸底反彈。
投資再度發力
近日,一張湛江市長親吻項目獲批文件的照片到處流傳。
該市一個千萬噸級鋼鐵項目通過核準后,市長王中丙走出國家發改委大門,忍不住親吻獲批文件。
打開國家發改委網站“項目審批與核準”一欄,湛江該鋼鐵項目通過核準的信息位列其間。除此之外,首鋼遷鋼項目、廣西防城港鋼鐵基地項目也在獲批名單。據統計,5月有超過200個項目獲批,僅5月21日就有近100個項目獲批。而在此前的4月,獲批復或核準的項目也有300個。
發改委持續一段時間的快速審批,為近年來少有。據悉,2月底以來,重大建設項目審批速度明顯加快,部分高速公路網、機場和軌道交通項目獲得集中審批。發改委要求各地,6月底之前要將2012年預算內投資計劃下達完畢。
國務院最近幾周的常務會議,均集中討論經濟增長問題。5月23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繼5月16日之后第二次以“穩增長”為主題,會議確定啟動一批事關全局、帶動性強的重大建設項目。在國家發改委核準的項目中,清潔能源和節能環保占據了主流。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5月30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等。國務院強調,在國內經濟增長放緩之際,將對新能源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支持。其中,核電、風電和太陽能光伏將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重點。這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還包括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產業和新能源汽車產業。
不過,清潔能源及節能環保產業的利好很難一步到位,拉動經濟的效果滯后,所以基建項目近期有所提速。
自今年2月基建投資見底后,4月以來鐵路、公路、港口等基建投資回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鄧郁松告訴《財經》記者,去年以來,投資中下滑最快的主要是基礎設施,穩定經濟主要是穩投資,穩投資主要是抓住基礎設施這個“牛鼻子”。
5月16日國務院決定,安排265億元財政補貼,推廣符合節能標準的空調、平板電視、電冰箱、洗衣機和熱水器,推廣期限暫定一年;安排60億元支持推廣1.6升及以下排量節能汽車,以投資拉動消費,顯然是本輪投資提速的應有之義。
不過,此輪投資并非主要著力增量投資。一位接近國家發改委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發改委主要提速了中央預算內項目的審批,并計劃陸續赴各地督促項目的落實。“加快落實一些計劃內項目,只是改變投資節奏,并非單純增量刺激。”
據了解,2012年中央擬安排預算內投資4026億元,較2011年增加200億元,現在獲批的大部分項目都是原來已經規劃好的,屬于“口袋預算”即中央預算內投資。
從細分項目資金看,保障性安居工程690億元,“三農”建設1406億元,重大基礎設施建設241億元,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建設481億元,節能減排、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488億元,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299億元,中央本級建設和公檢法司基礎設施建設387億元等。
新瓶難裝舊酒
針對各界對重啟投資刺激的詬病,國家發改委近日召開新聞吹風會,澄清所謂“新一輪經濟刺激計劃呼之欲出,以及4萬億投資2.0版來了” 等不實報道。而此輪投資與2009年相比,環境和方向大不相同,發改委在項目審批和項目投向上,總體偏審慎。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平對《財經》記者表示,如果只是單純依靠投資刺激,會使得產能過剩問題更為嚴重,因此從理論上講不應再重復2008年的政策老路。新華社近日亦稱,中國政府的“穩增長”政策措施,不會重復三年前大規模刺激計劃的老路,尤其是要避免出現效率低下的投資和資產泡沫,以及令人擔憂的通脹重新抬頭趨勢。
2009年和2010年新上了一批大規模項目,有的現在還未建設完成。中國投資協會會長張漢亞對《財經》記者指出,隨著一些項目的逐漸完工,可以用新項目進行彌補,正好也可以拉動經濟增長。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認為,目前來看5月份的GDP增長數據不容樂觀,如果跌破7%就業就會出現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適度增加投資是有必要的。
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很多項目在快馬加鞭地審批、建設,“錢從何來?”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尚希表示了他的擔憂:如果說近期關于“4萬億投資2.0版來了”是媒體誤讀,一些地方則樂得借此“誤讀”,吹起投資“東風”,這也是地方換屆時節的慣性選擇。“謀劃包裝的項目,要采取超常規的辦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地發改局人士表示。
近期,地方各級發改局針對已經開工的項目,督促加快建設進程,確保按期完工;對基本具備開工條件、暫時沒有開工的項目,督促項目單位盡早開工。
《財經》記者從一些地方發改局了解到,基于2013年預算內投資項目申報開始,各地正在著手謀劃2013年項目。
據悉,國家發改委要求7月底前上報2013年申請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從中央投資項目投向來看,都是圍繞著七大類投向進行的。誰謀劃得早、謀劃得到位,就爭取了主動。要最大限度地爭取上級政策性資金。”一些省市發改局向各縣局下發通知時這樣指出。
投資可以有所作為,但劉尚希認為應注重優化投資結構,并非在總量上增加過多。否則,中國的債務會大大增加,一些基礎設施建設也可能會超前。
中國目前的財政收入的增長在減速,投資只能更多靠銀行貸款,或者借助投融資平臺。但上一輪投資造成的融資平臺債務還未消化。
“銀行不會再那么瘋狂了。” 陳興動說,銀行對地方融資平臺等項目信貸控制很嚴,上輪刺激政策導致的融資平臺10萬億元債務,今明兩年將迎來償付高峰,目前唯有展期應對還本付息壓力。銀監會采取“誰的孩子誰抱走”,銀行的債務壓力很大,不會再盲目擴大信貸。
由于財政預算須經人大批準,財政撥款受到一定約束,銀行也不愿意或不能夠貸款。德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對《財經》記者重申,所以從資金角度來看,這一輪擴張力度應該是有限的。
在抓緊落實投資的同時,國家發改委正在抓緊研究制定《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進入物流領域的實施意見》,將于近期正式出臺。
不久前,證監會發文支持民企上市和再融資,鼓勵民間資本參股券商。加上鐵道部近期宣布已獲2萬億元的銀行授信,鼓勵民間資本投資的措施呼之欲出。此前,銀監會、國資委、鐵道部、交通運輸部等部門已陸續發布鼓勵民間投資的相關實施細則。
渣打銀行(微博)分析師王志浩表示,2012年投資刺激的“新”亮點是民營企業的參與度有所提高。
貨幣政策兩難
為應對經濟下行,央行也在通過貨幣政策創造一個寬松的流動性環境,然而,按照經典經濟學理論,如果實際產出低于潛在產出,貨幣政策就將無效,刺激經濟需借助財政政策等其他方法。中國目前信貸需求不足的現狀,令人擔憂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馬駿在北京大學演講時指出,貸款增長低迷是目前中國經濟最大的負面因素,而這主要是由貸款有效需求不足所致。制約信貸有效需求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融資平臺、房地產貸款因銀監會的監管政策受到限制;二是以大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缺少給小微企業貸款的能力。據他測算,兩部分加總共削減了70%以上的貸款有效需求。
“央行放松流動性對經濟的邊際作用下降,是因為實體需求不振。”某銀行間固定收益交易主管表示,“貨幣政策是根繩子,可以很好地拉住經濟過熱,卻難以推動經濟發展。”
中國社科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劉煜輝(微博)近日撰文指出,貨幣政策無法將中國經濟帶出低谷。他認為,目前中國正在發生“債務緊縮需求”,“如果是正常的工商周期去存貨,中國經濟今年一季度末就可能迎來一個補庫存的反彈,但如果是各個經濟部門的財務表出問題,那經濟的底部可能會持續一個時間段。”
這種經濟去杠桿化的過程曾出現在過去的日本和當今的美國。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的首席經濟學家辜朝明在專著《大衰退》中,曾對貨幣政策工具失靈的現象做過深刻的描述:日本在資產泡沫破裂之后,企業經歷了漫長的債務去杠桿化的過程,在資產負債表被修復之前,新增信貸都被用來還債而非生產投資,量化寬松等貨幣政策也因此失靈。
但接近央行的知情人士稱,中國和日本的情況尚不能類比。日本實業資本和銀行聯系非常緊密,銀行不愿意讓企業破產,這就使得企業必須經歷修復資產負債表的過程,而在中國,企業破產以后,債務因有限責任而一定程度上被免除。
據瑞銀集團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預測,將要在6月9日-11日發布的5月份宏觀數據當中,估計5月新增貸款回升至7500億。
長、短目標平衡
此次投資提速,意在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的引導作用,優化投資結構。依靠支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節能環保和生態建設,自主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一方面穩定經濟增長,更重要的是帶動經濟轉型真正啟動。“短期的穩增長要和長期的調控目標結合起來,不搞單打一。”劉尚希表示。
如何拿捏長短期目標的平衡是學界普遍關心的問題。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雍君也對《財經》記者表示,“保經濟增長”和“促結構調整”一直是中國宏觀調控的兩項中心任務,但兩者在短期內存在潛在沖突,在考慮將其中任何一個置于政策選擇更優先的位置時,都需要考慮對另一個目標可能造成的影響。
陳興動指出,“投資項目主要著眼中長期發展和民生需求。”陸續推出的經濟政策措施,不僅僅著眼于穩定經濟增長的短期目標,而且也兼顧了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長期目標。
自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積極財政政策已經持續十幾年。盡管其間曾一度采取“穩健的”財政政策,但事實上都屬于擴張型財政政策。
從穩定政策的“逆周期規則”看,一個國家經濟下行或者衰退,應對政策應該是擴張的,但“我們說經濟下行,那么‘下行’的參照系是什么”?王雍君指出,目前這種低增速也許不是下行,而是中國經濟基礎結構所能支撐的正常的增長速度。從中長期來看高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代價也太大。
中國一直面臨兩個問題,一是保增長和就業,第二就是結構調整。王雍君說,相對而言,結構調整更為重要,也更為艱難。保增長往往會掩蓋和推遲結構調整,這個問題現在表現十分嚴重。
保增長通常伴隨財政擴張和銀根放松,需要留意可能催生出很多低質量沒有發展前途的中小企業和產品,最終的結果就是產能過剩,結構性問題越來越突出,到一定程度可能就難以逆轉,再去調整需要付出的代價會更大。
“我們要的到底是什么?是一個更快的增長,還是更好的增長?是一個可持續的增長,還是一個短期好看的增長?經濟增長哪怕回落到6%,但能換來結構的優化調整,是不是也可以接受?”王雍君問道。
穩增長和調結構并不是一對矛盾。如果把穩增長的著力點放在調結構上,不斷培育新的增長點,經濟長遠的增長方能可期。30年高增長周期已經出現拐點,更長遠的增長和更深刻的轉型需要改革來配合。
【作者:《財經》記者 王延春 鄭猛 楊中旭 由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