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國內財經 > 2012年4月經濟數據 > 正文
擔心經濟下行還沒觸底害怕中國正在失去動力
外媒悲觀議論中國經濟“失速”
“四月并沒有讓中國經濟看到春天”,“疲軟數據澆滅中國經濟增長希望”、“中國經濟將面臨十年以來最慢的增長”……近日世界媒體對中國經濟的預期彌漫著各種悲觀說法。引發這股風潮的是中國近日公布的一系列經濟數據。其中,中國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了8.1%,這一成績在全球范圍內相當亮麗,也高于中國自己定下的7.5%全年經濟增長目標,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它是2009年春天以來最小的經濟增幅”。這些數據都是中國經濟真實的側面,然而面對外界的復雜議論,復旦大學教授孫立堅(微博)對《環球時報》說,唱空中國的聲音越大,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警醒告誡越強,但他表示堅信中國經濟中存在的問題“絕不會像這些人所鼓吹的那樣嚴重”。
“四月沒有讓中國經濟看到春天”
“中國因素”成為解讀14日國際經濟新聞的重要關鍵詞之一。
據美聯社14日報道,紐約的國際油價周一跌到每桶95美元以下,在紐約商品交易所的電子交易中,基準原油下跌1.33美元,每桶為94.80美元。美聯社稱,油價下跌是因為投資者擔心中國經濟———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經濟放緩速度比預期的還要快。
同日下跌的還有歐洲股市。路透社報道稱,由于對中國經濟放緩的擔憂以及希臘政治僵局,歐洲股市盤中下跌至四個月低點,FTSEurofirst300指數下跌多達2.1%至1001.47點,法國CAC-40指數下跌2.4%,德國DAX指數下跌2.2%。路透社說,“中國令全球經濟風險升高。”
新一輪議論是對中國最新經濟數據的直接反應。中國11日發布一系列被外電形容為“令人失望的經濟數據”,包括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以及零售額數據、進出口額等之后,中國央行于12日晚間宣布下調存款準備金率。
英國《金融時報》14日說,在最近公布的一系列數據中,最令人震驚的是,4月中國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3%,這是3年來最疲弱的數據,而且遠低于3月11.9%的同比增幅。《華爾街日報》對這一數據的解讀是:它反映出中國經濟增長的三大引擎──投資、消費和出口的普遍疲弱。法國《費加羅報》稱,中國工業增速放緩,新增貸款發放額創3年內新低,這表明北京抑制經濟過熱的行動已產生效果,但經濟硬著陸威脅增大,中國政府必須避免因此帶來更大社會代價。
《愛爾蘭時報》說:“四月并沒有讓中國經濟看到春天,中國工業產出數據低于預期,零售業銷售減弱,固定資產增長乏力,貿易數據疲軟,這些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描繪出一幅悲觀景象。”
德國經濟網14日評論說,增長引擎的停轉,讓世界經濟蒙上陰影,厄運沒有結束的跡象,或許經濟危機2.0時代將要來臨。
“中國經濟正失去一些動力”,《紐約時報》報道稱,在過去30年里推動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出口,上個月增長僅為4.9%,還不到經濟學家們預測的一半。中國還宣布進口增長在4月份意外地停止,全國各地企業對從鐵礦石到計算機芯片的各種產品失去胃口。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中國經濟可能會陷入困境。
《華爾街日報》稱,西方社會過去普遍認為提振經濟增長對中國來說易如反掌,中國的政治體制使政府能較順暢地實施政策。另外中國的債務水平相對較低,政府能夠承擔額外支出。但現在,北京面臨不同的形勢:剛過去的這個周末,中國試圖從“經濟刺激工具箱”中找出工具以刺激萎靡不振的經濟,但是這些措施沒法帶來曾經有過的沖擊力。
對于外媒的大量悲觀預期,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14日告訴《環球時報》,最近中國的經濟數據顯示我們經濟的三駕馬車確實出了一些問題,而外媒對中國非常期待,但他們對等待中國市場完全發育成熟本來就沒有多少耐心,一有負面消息,就會隨意發揮;他們的另外一個意圖是倒逼中國再像2008年那樣出臺一個4萬億元人民幣救市計劃,從而再次搭上便車。過去不少外國企業都從中國的4萬億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中獲益巨大,甚至有企業、行業借中國市場起死回生。
中國將不會對歐洲經濟慷慨解囊
為什么世界對中國經濟形勢反應那么強烈?有分析認為,這與中國經濟的全球影響力有關,更與世界對中國經濟“被放大的希望”有關。
美國《華爾街日報》14日說,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復蘇可能比預期需要更長時間,這對全球經濟來說無疑是個壞消息。目前歐洲陷入衰退,美國和日本在努力保持2%的經濟增速,印度經濟不斷走軟,在這種情況下,外界對中國重振需求的希望被放大了。
法國JOS財經新聞分析稱,中國此次經濟數據中最令歐美失望的,是其進口僅同比增長0.3%,而分析師此前預期高達11%,這是2009年10月以來最低的增長率,這表明倘若出口萎縮,中國就不會拿出更多錢來進口,更不會對歐洲經濟慷慨解囊。中國購買需求和意愿下降,還會影響澳大利亞等依靠向中國出口資源而發展的國家經濟表現。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14日則以“如果中國現在減弱,德國也跟著遭殃”為題報道說,中國被認為是解決經濟問題的專家。在發達國家的經濟狀況變得越來越困難時候,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亞洲“新的偉大力量”,歐洲人普遍的印象是:中國有“鼓鼓的寶箱”,可以緩解歐洲債務危機。但現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難逃“危機病毒”的感染,由于歐美市場的疲弱,中國國內需求也持續走弱,中國很可能迎來“十年最弱的增長”。在這個“壞時代”,沒有中國的帶動會變得更糟。作為主要貿易伙伴,德國憑借對華出口增加在歐洲一枝獨秀,現在可能會跟著遭殃。
德國《世界報》還以“健康的歲月漸漸遠去”為題稱,以前蓬勃發展的中國經濟開始疲軟,讓德國公司抱怨。德國企業已經習慣于在中國的健康成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德國公司全球危機下的市場彌補點。不過,中國經濟放緩也有積極的一面。畢竟,該國的經濟過熱對世界經濟有不利影響。現在,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較慢,并沒有對世界市場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世界仍然看好中國,積極投資中國。
美國CNBC財經電視臺分析說,中國經濟可能面臨十年以來最慢的增長。但對美國和歐洲有益的是:較低的商品價格可能有利于美歐,而這正是后者最需要的。匯豐銀行亞洲經濟研究聯席主管弗雷德里克•紐曼周一稱,如果中國政府沒有采取任何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可能會對全球經濟產生“嚴重逆風”。但是對世界不同地區的影響是不均衡的。受災最嚴重的將是澳大利亞、加拿大、巴西和印度尼西亞這些嚴重依賴商品出口的經濟體。而另一方面,這將帶來商品和石油價格的下降,因此推動美國和歐洲的經濟增長。紐曼稱,在最壞的情況下,中國政府今夏不實施刺激經濟措施,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降為6%將不是“不可思議”的。
中國經濟沒那么糟糕
轉換經濟發展方式,降低GDP增長速度,其實也是中國自己的主動選擇。《華爾街日報》稱,今年3月,中國總理將經濟增長目標從2005年以來保持的8%降至7.5%。但該報認為,新的增長目標只是象征性的──中國經濟增速通常都比設定的目標快很多。不過,目前中國經濟增速有可能下滑至更接近所設目標的水平,從而促使政府尋找促進經濟增長的其他途徑。
孫立堅認為,只要中國今年不發生大的變故,7.5%的實現一點問題都沒有,如果匯率問題、通脹問題也能得到較好解決,8.0%也沒有問題。中國不是為了低調而把經濟增長目標定得低,謀求數據上超額完成目標的“好看”,而是為了釋放“中國并不盲目追求高增長”的價值觀,并為自己的經濟發展留出空間,為實現結構轉變、產業升級保留空間。
據路透社報道,國際評級機構惠譽公司14日表示,雖然金融市場擔憂上周的數據表明中國經濟可能全面下滑,但從信譽或評級角度看,這些數據并不特別值得擔心,“數據呈現出的疲弱只是人為政策引導的經濟放緩的一部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