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5月11日專電? 題:投資增速創十年新低 民間投資活力待激發
新華社記者 何欣榮
國家統計局1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4月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為20.2%,較一季度下滑0.7個百分點,創下2003年以來的最低值。
從近期情況看,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有提速的跡象,但我國已不可能重走“4萬億”刺激計劃的老路。而國家統計局最新增加的民間投資指標顯示,前4月民間投資增速為27.3%,較一季度下滑1.6個百分點。如何激發民間投資活力,成為當務之急。
連續11個月下滑 逼近20%關口
自2003年以來,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一直維持在25%的較高水平,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軍。然而,這一態勢從去年5月開始發生改變。在觸及25.8%的年內高位后,投資增速一路下滑,到去年底已降至23.8%。
今年以來,國內投資繼續放緩。一季度,資本形成總額對GDP的貢獻率只有33.4%,較去年全年大降20.8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最終消費的貢獻率上升24.4個百分點至76%。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說,從多年經驗看,20%的投資增速往往對應8%的GDP增速。
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近期在上海表示,當前我國的儲蓄率仍比較高。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增長由投資主導轉向消費主導,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他認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從優化投資結構入手,而不是靠壓投資來實現。
事實上,在當前我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中,出口受制于發達經濟體恢復程度,自己無法掌控。消費在刺激政策退出后略顯疲軟,且長遠看有賴于收入分配改革的推進。唯有投資的變數比較大,是短時期內“穩增長”的關鍵。
不走刺激老路 政府投資提速突出定向性
在我國的整個固定資產投資中,制造業投資、房地產投資和基建投資是最重要的三塊。而前兩者目前面臨比較大的壓力:制造業企業一季度盈利下滑,且部分行業出現嚴重產能過剩,沒能力投、沒地方投的矛盾顯現。房地產投資方面,在調控政策不放松、部分房企現金流緊張的局面下,消化庫存才是當前的趨勢。
在政策“預調微調”下,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4月以來開始發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表示,今年政府投資不會繼續維持收緊態勢,而將逐步恢復到一個正常的發展軌道。按過去的經驗,2012年是五年規劃中很多項目的開工年份。他預計,一季度政府投資負增長的局面將很快得到扭轉。
市場對于政府投資提速的預期也比較高,有人甚至憧憬弱化版的“4萬億”方案。但從國家發改委的項目審批和各地陸續公布的項目開工情況看,本輪投資的定向性比較明顯,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十二五”已經規劃好的項目。比如鐵路,中央政府已強調要落實今年5000億元的鐵路投資,爭取建成一批重大項目,而各地也陸續傳出鐵路復工的消息。受此影響,4月下旬生產高鐵扣件的晉億實業股價一度上升逾50%。
二是中西部區域。僅在5月8日,發改委就批準了重慶、黑龍江撫遠、新疆石河子和甘肅慶陽的機場新建、擴建工程。統計也顯示,今年前4月,中西部的投資增速分別達到25.9%和25%,高出東部地區7.1個和6.2個百分點。
三是與民生相關的市政、水利等基礎設施。3月底以來,發改委陸續批準了南京、武漢和重慶等城市的軌道交通工程可行性報告。而水利建設在得到土地出讓金的支持后,目前投資已進入實質性階段。
推進減稅打破壟斷 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政府投資固然有一定的逆周期作用,但其局限性也相當明顯。特別考慮到今年以來,很多區域的土地出讓收入銳減,對投資能力形成了制約。因此,投資的真正重心仍在于民間。
在11日公布的各項數據中,國家統計局新增了民間投資指標。統計部門解釋說,這是為貫徹《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中的要求,從4月起開始按月發布此項數據。
激發民間投資活力,首先要確保其有錢可投,結構性減稅是其中重要一環。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說,雖然我國的結構性減稅項目不少,但并沒有一個規模的限定。他指出,如果將今年財政赤字的一半用于支撐結構性減稅,那么,減稅的最低規模將達5000億元左右。
其次是加快非公“新36條”落地。當前,部分行業遭遇產能過剩,尤其是和房地產相關的鋼鐵、建材行業,除了技術升級外,已無多少新增投資空間。民間呼吁打破壟斷、放寬準入的呼聲日高,發改委已明確表示,今年上半年力爭出臺“36條”的實施細則。
最后是部分資源品的價格改革。民間投資,最終要追求一定的合理回報。而我國的不少公用事業領域,實行嚴格的價格管制。近期這些領域陸續進行價格改革,改革的最終目標不是漲價,而是建立透明的價格形成機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