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 經濟參考報 綜合
本報訊 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同比上漲4.5%。其中,城市上漲4.5%,農村上漲4.6%;食品價格上漲10.5%,非食品價格上漲1.8%;消費品價格上漲5.5%,服務項目價格上漲2.2%。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環比上漲1.5%。1月份,中國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3.3%。
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0.5%,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約3.29個百分點。其中,糧食價格上漲6.1%,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約0.17個百分點;肉禽及其制品價格上漲18.7%,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約1.28個百分點(豬肉價格上漲25.0%,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約0.75個百分點);蛋價格下降2.0%,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下降約0.02個百分點;水產品價格上漲13.2%,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約0.31個百分點;鮮菜價格上漲23.0%,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約0.67個百分點;鮮果價格上漲2.3%,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約0.05個百分點;油脂價格上漲6.1%,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約0.07個百分點。
□專家觀點
季節因素推升1月CPI反彈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微博)表示,1月份因為春節因素,食品價格有較大幅度的上漲,特別是春節期間南方出現了明顯的雨雪天氣,加劇了食品價格的上漲,非食品價格上漲幅度相對緩和。
高盛資深中國經濟學家宋宇也表示,春節效應將1月份CPI同比通脹率推高,但他同時表示,春節因素的干擾可能將在2月份起到相反作用,并推動CPI通脹率自2011年9月份以來首次降至4.0%以下。
瑞銀證券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節日效應的作用下,蔬菜和肉類帶動1月份食品價格上漲,但仍處于正常的季節性波動范圍之中。預計,食品價格的下滑和基數效應將讓CPI增幅一路降低,將在夏季見底,隨后回升。在假定政府不會實施大規模信貸放松的前提下,氣候和地域政治風險將是2012年CPI兩個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
下半年通脹或再度反彈
1月CPI同比漲4.5%,PPI同比漲0.7%。對此北京領先國際金融資訊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董先安(微博)表示,短期通脹壓力繼續得到緩解,若內外需出現好于預期的情況,下半年或將再度反彈。
董先安認為,龍年CPI月度同比基本在2%~4%之間,PPI月度同比接近零增長,這些近期跡象表明今年重復出現積極滯后超調的失誤的傾向得到一定遏制。“滯后超調是指在經濟已經有了軟著陸跡象并環比明顯下行的時候貨幣政策加碼緊縮,結果不得不再次放松的現象。2008年6月份央行上調50個基點準備金和去年6—8月份的貨幣政策都屬于滯后超調。”
數據顯示,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漲0.7%,而PPI環比趨勢折年則自去年年中就開始負增長。董先安認為原因在于主要經濟體中歐洲已處于衰退,美國一季度經濟情況將弱于去年四季度。他預計全年PPI月度同比接近零增長,由于基數原因,年中可能出現月度負增長的情況。
“短期通脹壓力繼續得到緩解,若內外需出現好于預期的情況,下半年或將再度反彈,但食品通脹壓力猶存,春節因素對果蔬、肉類和水產品等食品價格影響明顯,臨近節日漲幅明顯擴大,按商務部食品價格口徑節前一周漲幅約2%,節后回落,不過龍年節后第一周0.6%的環比漲幅比過去5年同期高。”
降低存準率時點推遲
中國外匯管理局本周表示,中國再度出現了溫和的資本流入。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認為這將成為推遲中國降低存準率時點的因素之一,此外也在于輸入型通脹的壓力加大等原因,這主要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中國成品油價格調高等影響。
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李慧勇認為,目前中國的貨幣政策應該以保穩定為主。“存準主要是與外匯占款有關。目前來看,外匯占款是上升趨勢。如果貨幣能保障市場供給,穩定增長,就不需要調整存準。一旦影響到正常的市場需求,才會考慮到調整存準。”
□權威分析
統計局總工程師:2012年增長和通脹將低于去年
國家統計局總工程師鄭京平日前表示,2011年在國際經濟動蕩不定的環境下,中國經濟再次經受住了考驗,總體運行比較好。2012年盡管國際經濟環境仍然不樂觀,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也會有所減弱,但是相對而言還比較強,預計全年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都會略低于2011年。
鄭京平說,分析本輪通貨膨脹的表面原因,應該說是比較復雜的,既有內部的,又有外部的,既有長期的,又有短期的。但是本質的原因還是前期貨幣發行偏多,造成了流動性的過剩。2012年抑制通貨膨脹的因素有三個,第一個是經濟增長速度小幅放緩。第二個是貨幣發行回歸正常,由于外匯占款的下降,存款準備金率已經不再上升而是下降。第三,不管是工業品,還是農產品,供給充裕。2011年中國糧食生產獲得了第八年的增收,總產量創了歷史新高達到11421億斤。
但是也要看到,2012年還有導致通貨膨脹上升的因素。一個是國際貨幣環境寬松;第二個是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仍然比較高。還有要素成本上升的因素,包括勞動力,原材料等等,以及通貨膨脹的慣性和翹尾因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