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今天發布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471564億元,比上年增長9.2%。這一增速符合此前各方研究者的預測。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表示,對未來一年經濟發展要有“憂患意識”。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在經濟增速逐漸回落的同時,物價水平也得到了較好的控制。CPI從7月份的漲幅高點6.5%連續回落,12月份同比上漲4.1%,全年同比上漲5.4%。
馬建堂表示,2011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度影響仍在繼續,發達經濟體復蘇步履維艱,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仍然不斷發酵和擴散,新興經濟體增速回落和物價上漲交織在一起。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中,中國經濟保持了平穩較快的發展,“是非常不容易的”。這個成果有主動調控的因素在內,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宏觀調控的目標。
他認為,盡管GDP的增速在逐季回落,即便就第四季度看,8.9%的速度也仍然在一個正常的區間。“如果我們的國民經濟能夠保持8.5%~9%的速度,物價能夠得到比較好的控制,方式轉變得比較快,結構調整的力度比較大,很可能是一個比較理想的宏觀經濟的總體格局。”
國家統計局對2012年的經濟形勢態度謹慎。馬建堂表示,當前的國際經濟環境比較嚴峻,主要發達經濟體增長乏力,歐元區經濟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有可能是連續兩個季度的負增長,美國經濟盡管比預料的略好一點,仍然非常低迷、乏力。同時,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
從國內看,2012年影響經濟穩定增長的風險還是不少,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難度增大,物價調控取得積極成效,但物價上漲的中長期壓力仍然存在。部分小微企業資金緊張,生產經營仍然困難;結構調整也取得了重要進展,但節能減排的形勢依然嚴峻。
他說:“2012年,無論從國際經濟環境還是國內環境來看,都是極其復雜、極具挑戰性的一年,要增強憂患意識。”
不過,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并不支持所謂中國經濟可能“硬著陸”的風險。全年8.9%的增速仍在經濟發展合理區間之內。2011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生產增速13.9%,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名義增長23.8%,實際增長16.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增長17.1%,實際增長11.6%。盡管這些指標在回落,但都不低。馬建堂說,“某種程度上我們希望它運行在這樣一個區間”。
我國“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經濟增長目標是7%,中央政府更加強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2011年是“十二五”第一年,9%以上的經濟增速已經位于規劃平均線以上。
馬建堂認為,從長期看,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格局,城鎮化、工業化、市場化的過程都沒有完結。居民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從鄉鎮轉移到縣城,人均每年消費增加就不是幾百元,而是一個量級的增加。新興產業在發展,市場化在深化,通過改革,中國經濟可以持續迸發出不竭的增長動力,所以“中國經濟增長根本的動力格局沒有變化,基本面沒有變化”。
雖然馬建堂表示統計部門不便于“做預測”,但對于目前有學者預測2012年CPI將有4%的漲幅,他還是作出了自己的分析:2012年存在著把物價控制在一定范圍內的積極的因素,比如中國的農業生產的豐收,糧食八連增,農產品產量都在增長。同時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國際經濟不景氣意味著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很可能不會像過去那樣漲得那么多,中國很多產品尤其是生產資料和國際市場是接軌的,大宗商品價格回落將有助于我國控制物價。
不過,中國恐怕必須面對物價中長期上漲的壓力。這主要表現在勞動力價格,就是工資的上漲,土地及其他資源,特別是礦產品的價格上漲的壓力。馬建堂稱,“這就需要我們的宏觀調控政策注意把握住一個度,要保持宏觀調控來之不易的物價上漲速度得到有效控制的好勢頭,顧及到未來的物價上漲的一些壓力,同時又要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今天,國家統計局對于數據與老百姓感受的差異問題,再次作出解釋。比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這是個綜合的指數,包括八大類262個基本分類,上千種價格代表品,然后把它加權綜合生成一個指數,用于反映居民消費商品和服務價格上漲的綜合水平。該指數中,食品只是一個大類,其中還有蔬菜、肉制品、禽蛋制品、水產品等具體分類。如果從居民感受角度看,最好不要用綜合指數比照,而應該用分類數據去感受。
馬建堂解釋說,去年食品價格全年上漲11.8%,而在有的月份,食品中的蔬菜價格上漲百分之幾十,豬肉價格上漲百分之幾十。因此,如果消費者僅僅以CPI的年度綜合數據,與某一時段某類商品價格做比,可能會產生比較大的誤差。但他表示,“我們的統計工作就是在發布綜合數據的同時盡可能發布更詳細的數據,讓大家能夠更加準確地感受,這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對于輿論普遍關注的地方債問題,馬建堂回應稱,全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是10.7萬億,其中半數以上是2008年之前形成的,相當多的債務之后形成了一批優良的資產,相當多的地方平臺有比較穩定的現金流,財政收入增速比較高,對中國經濟負面影響有限。據測算,中國中央政府的國債余額加上地方債務余額占GDP的比重43%左右,目前國際公認的警戒線是60%。
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預測,2012年我國經濟增速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將繼續回落至8%水平,三、四季度將有所回升。他認為,GDP值同比增速的回落是屬于正常的范疇,在政策方面不會有大的調整和變化。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外需和投資增速放緩將在2012年延續,但中國的消費數額會回升。因此即便2012年經濟增速仍將繼續放緩,可能呈現前低后高走勢,但不會出現“硬著陸”。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王建此前撰文預測,中國經濟在“十二五”這五年中,增長軌跡既不是9%以上高速曲線,也不是8%左右的中速曲線,而是先抑后揚,2013年后步入快速增長軌道。
他認為,中國經濟可能面臨外需大幅萎縮而內需又被國內不合理的經濟結構強烈抑制的難題。從體制上看是分配差距拉大,導致的居民消費率不斷下降,從發展上看是城市化嚴重滯后于工業化,導致城市人口嚴重不足,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又過于巨大。想辦法提升中國居民的消費率,是解決經濟增長動力的關鍵。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1年,資本形成總額(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54.2%,最終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51.6%,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5.8%。
馬建堂表示,中國仍然是個發展中國家,投資比重偏高是正常現象。“一個社會要發展,先創造的增加值總不能全部拿來吃掉、喝掉、花掉,全部消費掉,那這個社會就沒法再增長,總要拿出一部分新創造的價值用于積累、用于投資。”
他強調,在保持投資穩定增長的同時,中國經濟要逐漸轉向投資、消費和進出口的均衡發展。
|
|
|